人民网
人民网

一箭41星后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卫星达108颗

2023年06月15日23:08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长春6月15日电 北京时间6月15日13时30分,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9-26星、“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及“霍尔果斯一号”“哈测农遥一号”等41颗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41颗卫星中30颗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完成,整个任务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卫星批量化生产变成了技术难关。

为了突破技术难关,长光卫星进行了针对批产化的设计改进,显著提升了加工、装调、集成测试等过程的生产效率,使得30颗星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了AIT工作。

想要在20公斤级卫星中实现亚米级高分辨,高分06A就要进行大量技术创新。

“我们采用了新一代高性能成像技术,有效提升了微弱信号探测能力,大幅降低了相机包络、重量以及成本。同时,公司首次采用全自主研发的中心机系统,采用低功耗高可靠FPGA构建嵌入式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系统集成度,降低了综合电子分系统的包络、重量及成本。”高分06A系列卫星总师贺小军介绍说。

除此之外,卫星全面采用批产化设计,从公差分配、装配流程、线缆拓扑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优化,改善了载荷装配效率以及整星AIT效率,使得卫星批量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并且采用方形主镜光学系统,相对传统圆形主镜,外切正方形主镜可有效利用四个顶角区域的额外反射面积,利用有限包络,进一步提升传函及信噪比。

30颗卫星,三个月的时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一点也不容易。

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的风险点,在单星生产时,可能不会被发现和暴露,但是在大量卫星的验证过程中,总会被暴露,因此控制卫星质量和产品性能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从设计出发,从细节出发,从质量出发。秉承工艺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思路,优化打磨在以往单星研发暴露出来的常见的困难过程,从而改进生产工艺。规划具有长光特色的脉动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卫星结构研究室副主任石有胜分析说。

而在卫星准备发射过程中,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需要‘照顾’的卫星太多了,比值班的人多,比操作工位多,比测控站天线多。”贺小军说,以前都是很多人、很多资源围绕一颗或几颗星保障,这次必须采用一个人、一套设备保障多颗星的方式,这就要求运管系统具备更强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判能力,“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升级,可以第一时间完成41颗星的关键状态研判,人工判读仅仅针对疑似异常情况开展,有效解决了保障资源挤兑的问题。”

据介绍,此次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25次发射,此次发射的41颗卫星(包含36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遥感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7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看到发射成功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百星飞天’是我们2015年创业之初提出了发展蓝图,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是踏踏实实搞技术创新的科技创业团队。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我们的航天征程,用更多更好的航天信息产品,服务国计民生。”贺小军难掩喜悦之情,激动地说。

圆了“百星飞天”梦的长光卫星,并不会因为取得的成绩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版图还将继续扩大,前沿工作还要继续研发和创新。

石有胜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还将持续迭代优化卫星的设计,打造出重量更轻巧,图像更清晰的卫星。在卫星批产方面,要持续优化改进脉动式生产线的各个生产环节,使卫星的批产节奏更加顺畅。在质量控制上,对生产环节的风险进行持续识别与规避,降低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和代价,保障卫星不带着疑问上天。在成本控制上,简化设计方案,引入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卫星批产成本。”

(责编:关思聪、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