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实施“壮药”产业发展行动 全力加快“药谷”建设

长春新区产业发展访谈|听医药健康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戟讲述长春新区如何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3年02月10日15:48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一、发展现状

多年来,新区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创新优势,坚持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快构建相对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体系,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区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0位、东北地区首位,是国家首批认定的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区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核心区,集聚生物医药相关企业210户,其中规上企业26户、高新技术企业79户、专精特新企业45户(国家级1户、省级12户、市级32户),医药规上企业产值从2016年的77.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7%,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由2016年11.2%上升到2022年的30.4%,产值总量占全市73.4%(全市320亿)、占全省近30%(全省700亿)。

——产业赛道加速突破。经过多年发展,新区已形成生物药为核心、医疗器械和现代中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全区集聚了长春高新、金赛药业、百克生物、迪瑞医疗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了基因工程、生物疫苗、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医药物流、医学检测等多个特色细分集群。2022年,全区生物医药规上企业产值中生物药占比75.7%,中药占比17.1%,医疗器械占比4.3%,化药占比2.9%。据2022年最新发布《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显示,长春高新股份在前20强中位列第3位;我省10家医药主板上市企业中,新区占3家。

——产业生态加快完善。2022年4月,新区聚焦打造我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主引擎,支撑“医药强省”建设,依托获批的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强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CDMO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合作,构建药物研发、产业化中试、药品生产、药品流通等产业价值链条,高标准打造“长春药谷”。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药谷”建设初具雏形,走上了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①引进建设一批显示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大医集团放疗设备制造、总投资15.3亿元的中关村医疗器疗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珍宝岛一心两园四平台、总投资10亿元的华润医疗产业创新园、总投资10亿元的华润集团迪瑞IVD体外试剂产业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九转生物创新药、总投资5亿元的同仁堂人参大健康产品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落位,为“药谷”建设积蓄了能量,我们谋划今年春季“药谷”开工项目18个,总投资达80亿元。

②制定实施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我们对照苏州、杭州等领先地区政策,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17条,在重大平台建设、引进重大项目、新药、仿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形成对相关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产生虹吸效应。

③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的医药产业基金。组建总规模达20亿元的医药产业基金,面向医药产业化项目,打出“服务+政策+基金”组合拳,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以让利性或同股同权股权投资模式,重点支持优质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设置返投杠杆,发挥好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

二、产业未来规划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实现“千家企业聚集、千亿级产值规模”的“双千跨越”目标,医药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

(二)发展路径。以产业生态圈理念驱动构建药谷创新生态环境,通过“五链”筑基、“五力”赋能、“五大平台”支撑,形成产业链在产业生态圈中的服务体系作用,集聚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及创新要素,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以五链筑基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锻造产业链。按照“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极”的发展思路,继续扩大在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体外诊断产品三大领域的优势,积极引入抗体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现代中药、高值耗材、创新化药及高端制剂、CXO等六大重点产业,前瞻布局生物试剂原料、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融合三大战略产业,增强产业链稳定可控性,整体打造“363”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凝聚供应链。实现“50公里”内解决药品、器械生产企业,胎牛血清、定制蛋白、工程酶、培养基、医药中间体、配套零部件等原材料需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节约企业运输费用,提高企业库存周转率。

三是引入人才链。集聚各类产业人才,重点推进院士项目落位,近期,我们将有6个院士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同时,依托长春人才创新港,与吉林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和迪瑞医疗等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形成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成熟工人的人才梯队结构。

四是整合资金链。通过新区医药产业引导基金,与长兴基金、长春金控、吉林省投资集团、吉林省股权基金等省内基金合作,撬动盈科基金、远洋资本、中金资本、弘晖资本等社会资本投向新区医药产业项目,促进珍宝岛北药产业等项目落位建设。

五是培育创新链。围绕政产学研,联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中科院长春所、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等打造医工转化平台,转移转化一批创新项目。

2.以五力赋能优化产业生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不断完善药谷功能布局。

一是打造审评审批能力。通过与省药监局合作,建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药械审评政务服务窗口、药审中心变更备案窗口、器审中心变更备案窗口以及专业技术审评咨询工作组,加速区内医药企业注册变更备案流程。

二是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与长春海关、省药物研究院、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省质检院共建药品、器械检验通道,提升注册检验服务能力。

三是增强产业承载能力。2021年4月,长春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批复成立,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我们将这个园区作为“药谷”协同发展功能区,打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四大领域,补齐新区化学原料、化学制药产业短板。

四是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依托我省作为北药(关药)道地药材资源大省优势,着力打造北药交易市场,围绕中药材在地交易、仓单交易等创新贸易方式,带动和振兴我省中药和中药材资源,并发挥药品进口口岸、中欧班列优势,为药品器械进出口提供快速交通运输通道。

五是提供专业配套能力。大力建设生物制品CDMO平台、模式动物中心、危险化学品库、污水处理站、药品冷链物流等专业性现代化基础配套设施,助推产业蝶变。

3.以五大平台为支撑完善产业功能体系

一是搭建GLP临床前研究服务平台。与吉林省药检院、吉林大学,北大分子研究等科研单位共建北方模式动物资源研究中心,为创新药企提供药械疾病动物模型和临床前评价服务。

二是协同GCP临床试验平台。支持吉大一院、吉大二院、省肿瘤、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发起成立吉林省GCP联盟,推动区域伦理互认,鼓励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实现创新产品全球同步研发。

三是扩大CRO研发外包服务平台。围绕药物筛选、药物合成、药理毒理研究、成效性评价、实验动物服务、注册申报服务、上市后临床研究服务等新药研发关键环节,建设专业CRO平台。

四是组建CDMO产业联盟。抓住MAH政策窗口,利用安沃高新、飞凡生物、长源药业、白求恩制药、海外制药等企业的冗余技术和产能,积极引进蓬勃生物、植恩医药等在研品种产业化项目,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区域经济密度。

五是推动CSO供应链服务平台。利用国药物流、华润集团、上海医药、九州通医药公司销售平台,打造医药销售供应链平台,为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提供产品销售推广工作。

下一步,新区将在省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建设“长春药谷”,加大项目建设服务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吸引更多医药到吉林投资兴业,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我省实现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作出新区贡献。

(责编:李成伟、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