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观长白丨“丰”景宜人,秸秆也能“变肉”

郑智文
2022年10月17日09:05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秋风送爽,沃野金黄。眼下,吉林已进入收获的高峰期,稻浪滚滚,“丰”景宜人。

在长春市农安县杨树林乡偏坡子村,伴随着农机的阵阵轰鸣声,近三米高的玉米秸秆被粉碎,一颗颗玉米被剥离运输,运向不远处的烘干塔。

种植大户驾驶农机收割玉米

“现在用了大农机,收起玉米来贼方便,省事多了!”年轻的种粮大户霍旭从玉米收割机上跃下。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包了600多亩地,全都种上了玉米,赶上雨水充足,喜迎丰收。

玉米地里成熟的玉米

“春天播种用免耕播种机,夏天打药用无人机,秋天收割时用大农机。现在种地的农民,幸福着呢。”霍旭笑着说。现在,通过大型农机收割,霍旭所在的合作社一天能收一百多亩地的玉米。

车辆装满刚收获的玉米

在同乡不远处的牛尾巴山村,刚收下的玉米已被运走,地上的秸秆正有序打包。曾经,如何妥当处理秸秆,村里没少想办法。

“烧了污染生态环境,不烧影响人居环境,要搁以前,这些秸秆可真愁人。”说这话的是牛尾巴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水。“但现在秸秆也成‘宝贝’了,一部分变成饲料用来育肥肉牛,一部分留在地里还田养地。还有不少人主动来地里打包秸秆,放以前都没敢想。”

牛尾巴山村以农业为主,村里2万余亩耕地,大部分种上了玉米,秸秆量较大。近几年,牛尾巴山村大力推进肉牛养殖,把庄稼收割后的大部分秸秆用来当饲料,村民既种地又养牛,一年在家挣两份钱。

两年前,牛尾巴山村村民一共养了600多头牛,而现在,村子里已经超过1700头。“基本上地里的秸秆本村就能消化,大型农机收割时直接将秸秆打碎,配上精饲料加工后便可形成牛羊的饲料,成本不高,一吨一千多块,一头肉牛从出生到出栏大概也就消耗4吨左右。现在养一头肉牛的纯收益与一公顷玉米地差得不多,还不耽误种地,村民们养牛的积极性都挺高。”张金水算了一笔账。

秸秆加工成饲料

“‘秸秆变肉’是指将秸秆资源加工后变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可利用的饲料,通过过腹的方式,将秸秆转化成牛肉羊肉等畜产品。”农安县畜牧业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围绕‘秸秆变肉’工程,农安县加快实施秸秆等粗饲料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秸秆‘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秸秆青(黄)贮、氨化、膨化和全混合日粮等加工技术。”

2021年,农安县秸秆收集总量为222.9万吨,秸秆饲料化为101万吨,饲料化率为45.31%。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18%。

近年来,吉林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谋划实施了“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等重点涉农工程,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2021年,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启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明确到2025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00万头,其中存栏600万头、出栏40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

今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800万亩,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粮丰肉美,白山松水间,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希望正在孕育。

文字:郑智文

视频素材:中共农安县委宣传部、农安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素材:郑智文、马俊华

视频制作:石天蛟

LOGO设计:姜迪

策划:孟海鹰 郑智文

统筹:朱思雄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责编:王帝元、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