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强国复兴有我·寻访老兵足迹 讲好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老兵杨秀友:天当房地当床 炮衣挡雪霜

李思玥
2022年07月23日12:25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长春市绿园军休所响起,而唱这首歌的人正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杨秀友,现已90岁高龄的他唱起这首战歌时依旧眼神坚毅,满怀激昂。

现已90岁的杨秀友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依旧眼神坚毅。人民网 李思玥摄

现已90岁的杨秀友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依旧眼神坚毅。人民网 李思玥摄

杨秀友于1932年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家住的地方与四川交界,小时候生活很苦,村里常有恶霸地主欺压,才10多岁的他便得去给地主干活,不仅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还经常要吃米糠。

1950年,杨秀友跟随解放军在他家乡参加了剿匪作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真心实意为了人民,又因在参加剿匪作战的优良表现,1951年,杨秀友正式入伍参军。在参军后,杨秀友随部队准备入朝作战,在此期间,他被调动到炮团,因他在武器维护和保养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表现突出,荣获了三等功,并于195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杨秀友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跟随所在部队参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杨秀友对于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敌人拥有空中优势,很多时候都要夜间行军,为了防空袭得尽量避开公路或是人行大道,不能开灯,一路上经常要取捷径爬山过岭,越过这座山,又翻那座山,一路艰难前行,条件十分艰苦。”

杨秀友讲述着入朝作战时的种种经历。人民网 李思玥摄

杨秀友讲述着入朝作战时的种种经历。人民网 李思玥摄

为防止敌人的轰炸,杨秀友和战友们很少生火做饭,吃的是高粱米。杨秀友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有战友因长时间行军而腿肿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们没有叫苦叫累,奋勇前进。”

在零下20多度的晚上,志愿军们天当房地当床,当时杨秀友和战友们在火炮阵地里用炮衣挡雪霜,睡觉时身下垫的是自己打的草垫,不脱衣服,两个人共用一床被子互相取暖。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敌人每天都对杨秀友所在部队的前沿轰炸、炮击。“炮弹、炸弹把志愿军的坑道口炸塌了,洞口的水向坑道里猛流,坑道里的粮弹和粮食很快就要被淹,如不及时排除坑道里的水,冒着敌人的炮火搬运的200多发炮弹和粮食就要泡汤,人也不能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秀友所在连的指导员刘庆祥说:“保护弹药就是消灭敌军的关键,因为坑道里的炮弹是反击527.1高地的武器。对我们来说,一是要很快排除坑道里的水保护弹药,二是要保证人员安全。”

在后来战斗准备期间,杨秀友和战友们白天挖坑道,夜里用人力到后方去搬炮弹。杨秀友所在班八个人组成两组,轮流抢挖排水。“在排水过程中是很容易被致人发现的,于是一组排水,一组负责观听敌人的炮响。”在抢挖过程中,空中是敌人飞机盘旋、轰炸,地面是敌人远射程火炮定时不定时地向坑道口开炮。

面对在战斗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杨秀友和战友们没有一点退缩,以坚决打击敌人的顽强斗志,打败了敌人。是千千万万志愿军勇士用血肉铺就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和前进的缩影。

在反击527.7高地时,为了及时支援步兵,准确地打击敌人,杨秀友和战友们经过几小时的战斗,共打300多发炮弹,杨秀友和战友们由于长时间操炮打击敌人,耳朵震出了血,卫生员为他们用纱布处理后,他们仍然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战斗胜利。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杨秀友荣获三等功。

杨秀友在军旗前敬礼。(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图)

杨秀友在军旗前敬礼。(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图)

退休后的杨秀友仍积极发挥余热。参加绿园军休所党建共建活动,参加烈士陵园清明祭扫活动,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参加绿园军休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暨军休干部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等活动……杨秀友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传承红色基因,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作战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亲历抗美援朝到退休后发挥余热……杨秀友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一生坚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信念,时刻展现着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的本色和担当。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