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看长春
科技支撑 创新赋能 建设科技创新城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吉林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开创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新局面。人民网吉林频道联合长春市委网信办开展《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看长春》主题报道,展现长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探索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新路,聚力打造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强劲引擎。本期对话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梁国超。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梁国超。
“2021年是长春市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打造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关键一年。长春市科学技术局牢固树立大科技观,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突破。”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梁国超介绍,据《2021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长春市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37位,较2018年前进了5个位次。在全国科技创新“十三五”成就展上,长春市作为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仅有的3个代表城市之一应邀参展。
新成效、新进展、新成果、新突破、新提升、新拓展背后,是长春市坚实的科技基础,也是长春市深厚的城市底蕴。振兴发展率先突破,长春市科技战线始终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为加快推进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六城联动 创新赋能
“保持工作定力,扛起使命担当,抢抓发展机遇,我们着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由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梁国超表示,2022年,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将按照“六城联动”总体方案,立足科技部门职责,以建设长春科技创新城为引领,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建设,为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贡献科技力量。
“长春是基础坚实、底蕴深厚的科教名城,41所全日制高校和83家科研机构是长春市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梁国超认为,要建设科技创新城就要充分发挥长春市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区域科教中心”迈向“区域创新中心”。
在“点”上,以长春高新区、经开区、北湖开发区为龙头,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在“线”上,围绕“北湖科学城”、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建设等,推动形成东部科技创新驱动带、中部科技服务集聚带和西部高端智造产业创新示范带,构建长东北至长西南的“长春科创大走廊”;在“面”上,对接辐射全省“双基地”中的“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带动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多元特色。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人民网 马俊华摄
“长春市在汽车、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应用化学、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传统优势和发展潜力。”梁国超说道。
过去,在长12所重点高校院所产出科技成果超过17000项,全市累计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9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余项、省级科学技术奖超过960项,先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余项,红旗第三代高级轿车、中车长客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吉林一号”卫星等成为长春闪亮的科创名片!
吉林通用依靠科技的力量创新腾飞。(资料图片)
2022年,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将深入推行“揭榜挂帅”,高质量实施一汽自主创新、高速智能动车组等科技专项,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光电信息领域,鼓励科技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长春红旗、智能装备、固态电池、数字经济等产学研联盟发展,加快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目前,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长春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中心、长春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空间目标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顺利,吉林省、长春市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合力打造的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已全面竣工。
“未来五年,我们将高度聚焦医药、光电信息、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北方‘光谷’‘药谷’‘车谷’‘农谷’‘数谷’,推动建设1个千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1个千亿级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我们有信心把长春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和“双创”示范城!”梁国超说。
十大工程 创新引领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十大工程’战役框架下,坚持抓创新与抓人才并举,抓创新与抓创业并重。”梁国超说。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以以建设“项目库”、打造“平台群”、构筑“资金池”、制定“政策包”和创新“人才谷”以及滚动实施100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打造100个重大创新平台、100户科技领军型企业,着力培养100名创新型复合型科技企业家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摆渡创新工场。(资料图片)
建设“项目库”,进一步完善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体系,设立并启动实施重大科技平台计划。实化对接平台,推进长春科技大市场移地新建,健全企业技术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同步建设“科创智服”线上服务云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打造“平台群”,强化科创平台,持续推进国家自创区、国家农高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实化对接平台,健全企业技术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同步建设“科创智服”线上服务云平台。优化孵化平台,启动建设北湖科学城,支持光机所青年创新中心发展,加快推进华为创新中心、科大讯飞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双创”模式,建设一批专业性创新孵化载体,打造“双创”升级版。
构筑“资金池”,活化金融平台,加快构建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布局,强化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功能,打造更多金融服务科创企业融资品牌,鼓励科创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为长春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再添加速器、动力源。
制定“政策包”,“绿色审批行动”全面提升涉外引才引智水平;校(所)长、市长、董事长“三长”联动沟通协调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搭建桥梁纽带。《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将于2022年2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了东北三省四市首部科技创新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创新“人才谷”,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好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抓好“引育管用”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营造更优人才政策环境;引进和鼓励院士(团队)来长投资创业;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在长就业创业,持续优化高校毕业生在长生活和发展环境,确保实现10万名大学生留长目标。
率先突破 科技支撑
2022年,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将进一步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实际,突出全局化、系统化、长效化思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贯彻落实《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为契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效能。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将以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外合作工程、科技服务业壮大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等九项工程为主要路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凝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时代长春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积蓄新动能、点燃新引擎。
长春希达电子持续研发 推动显示技术升级。(资料图片)
鼓励科技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长春红旗、智能装备、固态电池、数字经济等产学研联盟发展,加快组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一汽、长客、吉大、东北师大、光机所、应化所等大企大校大所创新合作;加快长春新区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园区、经开区光电特色产业街建设,全面推动长春市与科大迅飞等高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00个,累计留长就业大学生超过50万人,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00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科技将为长春市的振兴提供支撑。”梁国超说道。
一座城市对创新的重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抱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长春市正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