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全媒体新故事长春计划|一粒谷子的循环产业链

2021年11月17日11:25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秋收冬藏,在松花江畔的农安县靠山镇,金灿灿的谷子经过风选、清理、分离、碾米等13道工序的加工筛选,得以归仓。这里生产的“红石砬小米”,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吉林省著名商标”“长春名优特农产品”等多个荣誉。

在圣水泉农产品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生产线上,分离的谷壳、油糠并未被抛弃,而是用于绿色加工养殖,建立起循环产业链,实现了“1+1>2”的增值。这条循环产业链是怎样的?

第1站:“种养结合”,油糠饲养稳收益

今年,圣水泉合作社配备30余台(套)现代农机,有序流转1000亩耕地种植小米,从播种到采收、加工,再到整地、秸秆处理,实现全程机械化,年产小米1800余吨。

“推行循环农业,我们会将碾制小米时产生的油糠全部用于生猪、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刘永辉介绍,小米油糠不是外层的糠,也不是里层的米,是谷粒的中间部分,很适合喂养家禽、家畜。利用这些原料,合作社建起养殖场,“从前这些油糠都白白浪费了,种养结合不仅有抵御饲料价格变化的能力,更创造了稳定的收益和品质。”

第2站:“变废为宝”,有机肥料进农田

走进合作社的养殖场,圈舍内整齐摆放着利用油糠做好的饲料。上万头生猪、千余头肉牛膘肥体壮,现场来往的运输车辆不断。在合作社悉心经营下,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如此大规模的养殖基地,想必会产生不少粪污吧?但在这里丝毫找不到粪污的迹象。“粪污都进行了发酵处理,加入秸秆等辅料制成优质有机肥。”养殖场技术人员说,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污,合作社年产5万立方米有机肥,全部用于小米种植。

废物用对地方就是宝贝。养殖粪污变肥料,既保持了农村人居环境,又避免了化肥的投入,合作社生产的小米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畅销全国。

“畜禽养殖粪污有机质含量极高,经过发酵处理制成的有机肥,是种植小米的绝佳肥料。这种有机肥可以活化土壤,提升小米品质。”刘永辉说,小米有机种植需要大量的有机肥,从前要大量采购,现在就地取材。每年春季,将自家生产的有机肥做底肥还田,耕地全年都不用追肥。

第3站:“精深加工”,谷壳酿酒添活力

在合作社的小米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把一堆堆散落的谷壳收拢起来装上货车。这些谷壳要运往哪里?“它们将和小米一起成为加工小米酒的原料。”车间工作人员说,“咱家的小米都是有机种植、人工除草,利用谷壳酿酒可以增强酒品的有机成分。”

米壳两用,一田双收。谷壳变身精酿,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延伸。合作社的展厅里,小米面、小米酒等品类产品琳琅满目,一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有机循环农业改善了农特产品的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合作社增添了一份附加值。”谈起谷壳酿酒,有着10余年生产经验的刘永辉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级原米直接销售,二级米用于烧酒,有机小米酒年产量可以达到30吨。”

记者手记:“循环之旅”开启现代农业一扇窗

不起眼的谷糠,摇身一变成为养殖的饲料、生产的原料,牲畜过腹转化后又被制作成有机肥,最后还田为小米生长提供肥力,完成了它的“循环之旅”,每个环节丝丝入扣,现代农业的魅力尽显光彩。

聚焦于品质,是这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的起点。传统农牧业的思维是“量”,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在突破这一局限,使优质可持续成为内在动力。伴随多种经营模式的加持,传统农业“弱质”形象正在被颠覆,效益以几何级数倍增。

实现资源与生产方式的契合,是这条循环产业链的互动方式。它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带动了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让多种经营形成立体式循环,种植与养殖真正二合一,融为一体,让新型经营主体看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来源:长春日报 记者梁闯)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