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土如金筑粮仓——吉林省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综述
金秋时节,黑土地迎来收获期。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随着微风荡起层层波浪,一派喜人景象。
“今年雨水调和,采用秸秆覆盖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后,化肥较常规减少20%,大概1公顷地产量达到2.7万斤不成问题,又是个丰收年呀!”梨树县种植大户杨青魁难掩喜色地对记者说。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黑土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今年,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围绕构建“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吉林省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确保黑土地永续利用。具体做好以下10个“强化”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吉林省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部门专门设立黑土地保护管理工作机构,压实“五级书记”抓黑土地保护责任。组建了以4名院士领衔的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利用院士工作站。
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确定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制定出台38条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措施。
强化推进力度。及时掌握跟进各地情况,成立9个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调研指导组,坚持每周一调度,指导开展春季免耕作业。
强化基础研究。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与中科院重点推进“3453”行动计划(建设3个科技创新平台,开展4个领域专项攻关,示范推广5种技术模式,同步实施3大配套工程),组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数字化土壤类型分布图、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利用信息化等技术进行黑土质量演变健康评估、黑土退化过程等研究,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
强化技术支撑。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分区域示范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盐碱地治理等十大技术模式。开展精准免耕播种机等先进农机装备研发生产,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现中化MAP模式市县全覆盖。综合利用“吉林一号”卫星定位、遥感等技术,按标准每10万亩耕地设立一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全域时时监测保护黑土地。
强化作业能力。优先保障免耕播种机发展需要,实行“普惠敞开”补贴政策,启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作业监测实现全省统一管理。
强化农牧结合。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秸秆变肉”和千万头肉牛建设等工程,促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畜禽粪污有机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强化示范引领。启动梨树等2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和22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各县培育30个示范样板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先进技术及优质品种、机具等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
强化农民参与。通过科技示范、政策优惠、典型选树等方式,调动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合作社等积极性,保护利用好黑土地。
强化监督考核。制定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黑土地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增加黑土地保护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指标权重。
截至目前,全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75万亩,同比增长55.2%,居全国第一位。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占适宜区域耕地面积70%左右。(记者闫虹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