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黑土地保护专家谈系列稿件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赵兰坡谈黑土地保护

2021年07月23日08:28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黑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土壤资源,东北黑土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吉林省牢记嘱托,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把黑土地保护作为重要抓手,综合实策,狠抓落实,黑土地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不断夯实,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吉林经验”。

专访嘉宾: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赵兰坡

人民网: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核心地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的黑土地具有哪些特点?吉林省黑土地的保护现状如何?

赵兰坡:与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的黑土地有如下几个特点:1.吉林省黑土地的构成土壤,类型丰富。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由土壤、植被、地质、地貌、水文等多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黑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构成土壤包括多种土壤类型,这些土类的共性是均以“腐殖质累积过程”为主要成土过程。在吉林省范围内,以“腐殖质累积过程”为主要成土过程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以及与之相邻或相间分布的草甸土、盐渍化土壤、暗棕壤等,因此这些土类也可作为黑土地的外延土壤类型,列入黑土地范围之内;此外,风沙土、冲积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也可列入其中。2.吉林省的黑土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基本无可开垦的未利用黑土地。在吉林省,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是构成黑土地核心土类,目前,自然黑土和黑钙土基本上已全部开垦为农田,白浆土上存在一些自然土壤,但多为山地和半山地地形,不适合农业利用,不但如此,一些已开垦的白浆土农田,由于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应退耕还林。此外,吉林省西部的一些盐渍化草甸土大部分也已开垦为农田,只有少数草原尚存,东部山区尚存大面积的山地暗棕壤,更不适合农业利用。3.吉林省黑土地的气候资源优越,是典型的雨养农区。吉林省黑土地地处温带半水润区,气候资源相对优越,自然降水量和温光资源可满足一季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加之雨热同季,正常年份作物全生育期内基本无需灌溉,是典型的雨养农区。传统的黑土地利用模式及种植制度均是基于本区农业资源特性而建立的。4.吉林省黑土地的腐殖质层相对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与黑龙江省相比,吉林省自然黑土地的腐殖质层厚度及其有机质含量普遍相对低些,这是两省自然气候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两一方面,由于吉林省黑土地农田开垦历史相对较长,复种指数高,利用强调大,致使吉林省黑土地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也相对大些。据估算,目前,吉林省黑土地的各类有机质含量变化在2.0-3.0 %,平均值约为2.5%,而黑龙江省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多大于3.0%。5.吉林省黑土地的利用强度大,土壤抗逆性较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的玉米大豆轮作制度被玉米长期连作所代替,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制度被化肥单施制度所代替,定期秋翻地制度被少耕免耕制度所代替。致使黑土地农田总体上抗逆性减弱。表现在:土壤易旱易涝,营养失衡,缺素症频发;耕层浅薄、土壤结构性变差,土壤容重和硬度普遍较大,通透性和接纳自然降水能力不高;化肥施用量普遍较高,但利用率较低,农业增产增效难度加大。因此,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的迫切性更为强列,意义更加重大。

人民网: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吉林视察,都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目前,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您认为应怎样进一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

赵兰坡:多年来,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吉林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每年7月22日,也就是总书记视察吉林梨树、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的日子,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成立了由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厅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专门工作机构。聘张佳宝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省直有关科研单位专家,组建了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出台了《关于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实施意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管理办法》《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的意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吉林省保护性耕作行动方案(2020-2025年)》;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等“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明确提出了到“十四五”末期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开展了梨树模式”技术推广工作,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全省于2006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试点,建成高标准农田3550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33%。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280万亩,先后在公主岭等11个县市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养分调控等试验示范。实施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4类60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9.98平方公里,专项治理黑土区侵蚀沟1494条。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转移利用黑土3000万立方米。实施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点199个、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点1.09万个。

人民网:为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您所在领域,您认为应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保护黑土地?

赵兰坡: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领域,建议开展如下科技攻关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深入开展“高强度利用下,黑土地土壤肥力演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这是黑土地保护利用领域的必须阐明的科学问题。具体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应重点开展黑土地不同种植制度、耕作与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平衡、土壤保肥与供肥性能、土壤结构与保水性能、土壤酸碱度及缓冲性能、土壤抗逆性等的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和机理研究。二是深入开展适应农业发展阶段需求的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作物品种、农资产品及装备研发。具体包括: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高效种植制度(或模式)的构建;与种植制度、秸秆还田相适应的耕作制度、施肥模式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与机械的研发;与种植制度及收获方式相配套的秸秆土壤还田技术及其相关机械的开发;新肥料(与作物生长需求同步、生物肥料)及新农药(环境友好型)的研发;适合黑土地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的作物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植物保护技术的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作物品种、种植制度、耕作方法、施肥方法、管理措施之间的耦合关系及低成本、环境友好型作物生产集成技术体系(模式)研究等。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