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明:抢救民间文化“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2021年02月10日08:29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曹保明:抢救民间文化“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抢救挖掘东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长白山木帮、淘金、狩猎、渔猎、挖参……吉林这块大地上延续和焕发着动人光彩的文化被挖掘、记录、保护下来。他相继整理著述出版了《松花江河灯》《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一个猎鹰人》《东北土匪习俗》《长白山森林文化》《吉林工匠》《东北亚丝绸之路》等书籍80余本、2000多万字,许多作品被译为英、日、韩、俄等多种语言。他被媒体誉为“扛着历史走”“黑土地上的拓荒牛”“东北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他就是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全民阅读大使曹保明。

  曹保明,文化学家,现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吉林动画学院“曹保明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院”院长。组织创办了《民间故事》杂志,推动民协三套集成和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展。两次被评为省文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文化部和艺术规划组优秀工作奖、吉林省第四届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00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3次获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乌拉手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

  记者:是什么动力支持您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民间文化的挖掘、记录和保护等工作?

  曹保明:我记得,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留校吉林大学做老师,当时带领学生去抢救、挖掘吉林省的民间文化遗产。在长春市九台区,我与同学们在九台县志里发现了一张几乎破碎的证明,上面记载了一个叫“三江好”的土匪推翻了日军的火车。我让大家细致调查一下,为什么土匪会推翻日军火车?大家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调查后发现,“三江好”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多,我就写了一个三万字的《“三江好”传奇》,在《长春日报》连载。连载刊发3个月后,半夜突然有人敲我家的门,他穿着军装,细问之下,他就是“三江好”的儿子,他拿着我发表的文字找到政府,使他的父亲“三江好”被追认为烈士。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我想,在东北可能还有无数个“三江好”这样的人物没有被发现。从此我一头扎进了东北民间,收集各种奇特人物的故事。淘金、狩猎、铁匠、木匠、皮匠……于是,一个又一个人物,一个又一个故事走进了我的生活、走入了我的笔下。我再也没有休息日,我觉得我的时间都不够用了,我督促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就是这样,我不断地走进田野、走进民间,不断地写,不断地记录,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走完。

  记者:身为我省全民阅读大使,您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全民阅读讲座等活动,为大家普及东北地域文化知识。“阅读”在您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认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什么意义?

  曹保明:阅读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书是我须臾都离不开的朋友和伙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书对我帮助最大。记得当年我下乡的时候,见不着母亲,而我写的信,语言不是很生动。有一天我突然读到了《冰凌花》,书中写道“朋友就在我给你写信的时候,风雪就在我的门前吹刮开了,原来我们相距这么遥远。”我就给妈妈写道:“我虽然离开您这么远,我给您写信的时候,门外的风雪又在吹刮了。”妈妈在读信的时候感动得掉了眼泪。我想,书对每个人的帮助都是无限的。

  而全民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的知识就积累在书本中,人类无数的记忆也凝结在书本中。当我们走进书籍,就走进了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海洋。全民阅读的调动和实现,使每个人真正走进久远的知识世界,能够丰富每个人的生活,也丰富每一个人的理想。

  记者:2004年以来,您出任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申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成功申报了吉林省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您先后百余次深入各市县考察,累计行程18000多公里,为从事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几十场辅导讲座。您认为,现阶段,如何提高大家的遗产抢救和保护意识?

  曹保明: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申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后,我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自从担任组长后,我和省文化厅及相关单位的同事和专家,对我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们省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遗产深深地表明了我们这块土地文化、历史的厚重。我认为,我省文化遗产有3个特点:一是我省有久远的历史;二是我省文化遗产有清晰的传承;第三就是我省文化遗产有活态的存在。尤其是每年6月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些都是文化遗产的成果和效应。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民族发展的重要框架,文化遗产可以指导人民的精神、总结人们的情感、推动人们的智慧、创造人民发展文化的信心。在我省文化遗产的项目中,如查干湖冬捕、松花江河灯、长白山伐木、长白山森林号子等,我和同事们都一起去抢救、挖掘,并建立了档案、资料库和宏观数据库。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呵护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个人也要做文化遗产的主人。每个人都把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财富,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记者:据了解,您现在还在整理我省文化遗产方面的读本,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吧!下一步,您的工作还有什么计划?

  曹保明:人类的文化遗产是需要有人不断地总结、挖掘和整理。现在,我们依然在总结新挖掘出来的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现在有8部非遗文本正在推进整理,包括琉璃制作文化、剪纸文化、斗鸡文化、草编文化、糖画文化、泥塑文化、面塑文化、布贴画、铁画、烙画等等,这些要形成文本。我们的团队深入民间,一边踏查,一边记录,回来后成书。这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要形成具体的科学性步骤,比如前期调查走进村落,找到传承人,询问技巧和记录技巧都非常重要。比如用笔记录可以填补很多细节,人的表情和细微的情感,都是用笔才能记录下来的。记录之后,我们还需要形成这8部文本。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对100多名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工作。有些传承人年岁大了,甚至躺在床上不能说话,我们要找到他们的亲属、后代,努力地分析、记录,清晰地表述他们的思想和内涵。我们将从长白山开始,对长白山的各项技艺人才,包括森林采伐类技艺的伐木人、抬木人、运木人,老猎人、淘金人的口述史以及鸭绿江、松花江文化口述史,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口述史等等。希望在两年后,能形成100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我们团队正在投入到这项庞大的工作中,刻不容缓,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我们要把生命交给这块土地,因为这块土地时时在感动着人。人一旦被感动,又会忍不住去感动别人。(记者纪洋)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