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每一个残疾人生活更幸福——吉林省“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综述

2021年01月21日09:54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努力让每一个残疾人生活更幸福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省残联系统的共同推动下,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取得明显成绩。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实现脱贫,残联组织改革全面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残疾人教育、就业创业、康复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建设等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全省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残疾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五年来,我省残疾人事业不断开拓创新,进入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好、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强地为梦想而奋斗。

主动融入担使命

助力脱贫奔小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残联组织始终把残疾人脱贫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主动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履职尽责,坚持精准施策。精准谋划、精准施策,建立起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长效工作机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不断向贫困残疾人汇集,全省97549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全部如期实现脱贫。5年来,为3.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产业扶持帮助3.7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生产增收;对贫困县康复机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为826个贫困村残疾人康复室配置康复设备,组织医疗专家到基层为建档立卡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全省建档立卡、因病致返贫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全覆盖;建设各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00余个,稳定安排和辐射带动了7000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加强扶贫协作,延边州残联累计争取东西部援建资金1174.6万元,实施助残项目,惠及贫困残疾人5084人(次);在全省征集150余种残疾人扶贫产品入驻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展销,被纳入中国残联出版的《破解因残致贫的中国方案——残疾人扶贫典型案例》。

补齐短板,筑牢残疾人民生保障网。加大扶残惠残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回应残疾人关切,切实为有需求贫困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确保各项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全省共有30.04万名城乡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各级财政累计安排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6亿多元,享受困难生活补贴人数为29.41万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人数达到32.57万人;实施“阳光家园计划”,累计为近3.7万人(次)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多元化的托养服务;组织开展县级残疾人日间照料示范站建设项目,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已投入使用;残疾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超过91%和97%,18.3万人享受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36.5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补贴政策。

扶残助学,残疾人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省教育厅、省残联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吉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逐人逐户开展调查核实,按照“一人一案、分类安置”的原则帮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以适合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全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5个,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51个。2020年,省政府将“为70所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购置设备”列入民生实事。各级残联积极组织开展彩金助学项目,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资助1000余人(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认真落实吉林省扶残助学金政策,共发放扶残助学金4000余万元,资助9000余人(次)残疾学生和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为246名参加高考的残疾考生提供免试英语听力、佩戴助听器、使用盲文试卷、提前进入考点考场、延长考试时间等合理便利。

建设“五个竹林”,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省残联选派精兵强将,对包扶的和龙市崇善镇竹林村,开展“平安竹林、幸福竹林、健康竹林、快乐竹林和美丽竹林”建设。几年来,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带动贫困户养殖黄牛并享受分红收益,为贫困户发放慰问物资,帮助销售扶贫产品,每年定期开展送医送药、免费体检,组织送文化下乡等帮扶举措,2018年底,竹林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康复服务精准化

重拾自信展笑颜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以康复服务为依托,精准施策,真抓实干,牢牢扎根于残疾人之中,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

聚集需求,精准康复有广度。省政府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和“健康吉林”战略,将“为10万名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列入民生实事,将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全省残联系统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累计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101.5万人次,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7.4%,其中辅助器具适配27.2万人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达97%,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播洒阳光,儿童康复有温度。为推进制度性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2018年10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至2019年4月末,全省各市、县全部出台了本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各级财政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给予资金保障。省残联会同相关部门确定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类定点机构69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机构3家,分布于全省9个市州22个县(市、区),“十三五”期间累计康复救助残疾儿童1.2万余人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和参与度显著增强。

协力同心,残疾预防有热度。省残联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吉林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7-2020年)》,通过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减少伤害致残以及改善康复服务,有效减少残疾发生。吉林市船营区、安图县和珲春市作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开展重点干预项目。结合世界孤独症日和全国残疾预防日等重大节点,多部门联动,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开展残疾预防和健康知识讲座、公益宣传片展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残疾预防、防范致残风险的氛围。

就业政策助增收

共同敲开幸福门

省政府持续将残疾人就业纳入民生实事统筹推进,省残联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保障了残疾人稳定就业。“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培训残疾人13.38万人(次),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3.81万人(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创新理念,打造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新模式。我省积极探索融残疾人电子商务、线上带货直播、特殊才艺展示、残疾人事业宣传等一体化的新时代残疾人网络就业创业和事业发展模式,在全国残联系统率先搭建起省级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平台,快速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残联组织联动局面。全省共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21个,吸引残疾人小微企业100多个,多次开展网络直播带货、网络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涌现出一批残疾人网络艺术人才和网络创业带头人。

资金倾斜,帮助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资金达到6亿多元,其中,仅省级财政就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残疾人就业和开展精准脱贫等工作。2020年,省级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下拨转移支付资金较2019年增长10%,用于稳定全省残疾人就业局面。

做好服务,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省残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定期举办全省性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我省先后取得团体总分第五名、第六名的好成绩。每年年初,省人社厅、省残联都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服务。5年间,全省累计走访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4.75万户,举办残疾人专场洽谈会488场次,帮助2,705名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生活无忧上通途

省残联着眼于残疾人在家庭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障碍,深入基层调研,确立了“以贫困、农村、重度、急需残疾人家庭为改造重点,兼顾各类别残疾人”的工作思路,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残疾人脱贫攻坚奔小康谱写新篇章。在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残联根据残疾人房屋结构、居住环境,残疾类别、残疾状况,科学确定改造内容,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通过地面平整及坡化、房门改造、厨房改造、电器开关降位、安装马桶、座便椅、沐浴椅、淋浴器、扶手,安装闪光门铃等,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做饭难、入厕难、洗澡难等问题。真正做到改造一家,受惠一家。5年来,省残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彩票公益金8000余万元,使2.7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受益,实现了有需求的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学听跟”加强思想引领

文化活动助力全面发展

多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切实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积极回应残疾人对文化的新期待。

强化引领,切实增强广大残疾人的文化自信。省残联相继出台文件,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追梦”文化系列活动,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专项活动,引导残疾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组织开展了“自强之星”“自强模范”“脱贫典型”等评选表彰活动,总结选树了张超凡、张运波、高秀虎等一大批自强不息、事迹突出感人的典型代表,不断加强对残疾人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巩固和创新宣传阵地建设,建设“吉林残联”“吉善—助残吉林”政务号,粉丝量分别突破142万和313万。

项目带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在财政、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县(市)图书馆全部设有盲文阅览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以上图书馆盲文阅览室全覆盖。通过建设440个新时代残疾人文体活动示范点以及多个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残疾人网络文化创业基地等,为残疾人更好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持续实施文化进残疾人家庭项目,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2020年,省残联强化了对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重点项目的扶持,积极帮助残疾人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提升创业就业和融入社会能力。

加大供给,残疾人文化活动参与率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周、“书香吉林·阅读有我”等残疾人文化活动,省残联文艺小分队每年送文化进基层;组织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我省选送的优秀作品在全国汇演中获评委特别奖;围绕重点工作、重大活动、赛事,制作发布快闪视频,举办了多场线上线下活动。在省残联的推动下,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落地吉林,常态化为视障朋友免费播放无障碍电影。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残健”同心促奋进

同筑共享中国梦

5年来,我省残疾人体育工作硕果累累,迈出了坚实步伐。

省残联、省体育局先后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进一步加强了我省体育人才梯队建设。省残联结合省情,选择优势项目开展运动员训练,2017年,我省残疾人地板曲棍球队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大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奥会,我省代表团不辱使命、奋力拼搏,取得了10枚金牌、13枚银牌、16枚铜牌的优异成绩,斩获了特奥项目14金16银21铜,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为吉林争得了荣誉。我省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一地一品牌”扎实推进,建设完成国家级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21个,省级示范点40个;为2万余户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服务,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大力培养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400余人获得国家一级指导员证书。5年来,全省各级残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15万人次残疾人参加了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和调动了广大残疾人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热情,提升了身体素质。

助残平台多元化

残疾人事业大发展

我省积极探索残联信息化工作路径,有效拓宽了为残疾人服务的领域,提升了残联工作效能,树立了残联崭新形象。

立足实际,推动残疾人服务信息化。2019年,省残联与联通公司共同打造了“智慧残联”专属服务平台,以“提升残疾人信息生活水平、提升残疾人服务质量、提升残联助残工作效率、协同社会力量助残惠残”为核心目标,充分利用联通公司互联网平台、“云大物”等创新技术能力,共同成立“信息助残联合实验室”,将大数据分析、5G、物联网等创新技术,运用到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助力吉林省残联实现助残服务的数字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助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数字吉林”建设。

同心同梦,携手残疾人新时代同行。为帮助促进残疾人朋友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生活中,省残联与联通公司合作,推出专属惠残“同梦卡、同心卡、同行卡”,目前已惠及全省近16万残疾人朋友,累计为其节省通信费用超过2000万元,有效提高了全省残疾人朋友的上网率,提升残联助残工作效率,实现“专属惠残三同卡+智慧残联平台+N服务”等一体化信息助残服务。

一项项改革创新的举措、一次次务实惠民的行动、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省各级残联组织主动作为,奋力拼搏,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