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权威发布)

2020年09月12日08: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议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寇江泽)国新办11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

  据介绍,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

  经过多年努力,该项目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预测预报、决策支撑、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议。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排放多,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容量又比夏天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

  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2%,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公众蓝天获得感大幅提升。同时,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去年“2+26”城市GDP达到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17.2%。

  “从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就目前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气象条件,有信心完成优良天数比率任务。”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服务“六稳”“六保”,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搞层层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污染物排放量在这个区域仍然比较大。”柴发合说,如果要彻底消除重污染,要实现蓝天白云常在,“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基础上消减40%—75%。

  攻关项目根据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继续以控制秋冬季PM2.5污染为核心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在整个区域,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加强传输通道城市污染管控,适当扩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范围,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以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为导向,着力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2日 02 版)

(责编:关思聪、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