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非公力量 通化市整合党建资源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2020年05月08日13:56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通化市找准非公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引领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向助力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发起“总攻战”。

抓好非公“领航员”,增强扶贫“凝聚力”。充分发挥非公成员单位职能作用,研究制定了引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助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细化帮扶措施,通过建立健全联系包保、资金保障、激励表彰、评比考核制度机制,逐步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多措并举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统战、工信等部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将原料购买和生产加工向贫困村倾斜,拓宽贫困村农产品销售渠道;教育、科技等部门把专家学者、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向贫困群众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指导、交流等服务;市场监管、民政、卫健等部门通过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免费体检义诊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市非公成员单位深入贫困村宣讲扶贫政策466次,组织扶贫活动719次,累计投入资金9978万元。

建强攻坚“指挥部”,激发扶贫“源动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在脱贫攻坚中的推动作用,研究制定了民营企业家到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书记(村主任)助力脱贫攻坚《暂行办法》《倡议书》,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围绕贫困村扶贫产业整体规划和企业发展实际,科学统筹,精准施策,研究制定具体扶贫方案,采取一企多村(户)、多企一村(户)等村企共建方式,与贫困村实现精准对接,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着重培育长远期产业,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全市已有109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书记(村主任),实施扶贫项目89个,涉及贫困户1657户,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

筑牢企业“桥头堡”,形成扶贫“联动力”。深入实施“三亮三做三满意”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及党员职工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进程。一是以爱心“点亮”脱贫之路。引导党员职工,响应党的号召,通过开展爱心捐赠、访贫慰问、助残扶弱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爱,积极营造人心向善、守望相助的浓厚社会氛围。目前,全市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86支,开展公益帮扶活动1607次。二是以培训“拓宽”脱贫之能。引导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充分利用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着重面向贫困群众招收员工,加大岗前、岗中培训力度,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63场,培育贫困群众2655人。三是以产业“驱动”脱贫之效。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合贫困村地理优势和资源特点,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优先垫付生产资料、无偿提供生产技术、保底收购加工产品等措施,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果蔬种植、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在不断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持续增强贫困村及贫困群众的创收能力。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围绕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等方面帮助发展扶贫项目62个,帮助贫困人口增收365万元,辐射带动贫困人口4735人。(通化市委组织部)

(责编:李思玥、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