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加速跑 生鮮產品“飛”進家
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基本形成

當浙江蘭溪的楊梅才下枝頭就上“舌尖”,當廣東的荔枝以最快的速度贏得“鮮”機,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與生鮮食品正通過冷鏈物流實現物暢其流,完成“出山”“入倉”“上桌”的極速旅程,極大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選擇。
這背后是我國冷鏈物流基地布局日趨完善。今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確定並發布新一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廣州、杭州、鹽田等19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入選,連接生產、流通、消費空間格局的“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基本形成。
這些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有何特色,應用了哪些新技術?對此,本報進行了採訪。
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
此次納入建設名單的19個基地,在健全冷鏈物流網絡、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杭州,浙江省最大的“菜籃子”和“米袋子”——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每天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凍品市場人流量約1萬人次/日,該物流中心是此次新增入選杭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一部分。
“我每次要從山東濰坊進500箱調理類產品,單獨發貨運費太貴,基地通過信息化統籌,讓我們跟其他商戶一起‘拼車’,運費立省50%以上!”在物流中心經營多年的商戶常明靈說,自己的冷凍食品不僅跑出了“鮮”速度,還通過基地搭建的智慧市場管理平台,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據了解,杭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以“余杭+錢塘”雙片區模式構建,兩片區總佔地面積1799畝,總投資73.5億元,建成后冷庫庫容86萬立方米,冷鏈相關設施佔比約69%。“基地通過兩片區聯動,全新定義消費冷鏈物流骨干基地的建設范式。”余杭片區相關負責人金建平說,基地通過發揮“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一體融合優勢,全方面提升長三角都市圈城市群消費冷鏈物流保障能力,助推長三角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這兩個片區各有特色。
余杭片區依托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冷凍品、糧油、蔬菜、肉類等專業市場優勢,主要提供批發交易、冷凍冷藏、冷鏈區域分撥、質量追溯、金融結算等綜合冷鏈服務。
“重要商品冷鏈物流倉儲和即時需求城市冷鏈配送是杭州‘城郊大倉+消費基地’的特色功能。”杭州市農發集團錢新倉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楊晟介紹,錢塘片區依托杭州城郊大倉項目,著力發展中央廚房、淨菜加工、生鮮食材共儲共配、城市配送等冷鏈物流相關服務,打通“從農場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建成后,其服務范圍覆蓋杭州都市圈及長三角城市群,進一步健全長三角區域物流樞紐體系。
“冷鏈基地的建設不僅有助於保障長三角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而且增強區域農產品保供穩價能力。”金建平表示。
在河北滄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正借港而興。該基地增量片區距黃驊港多功能碼頭僅14公裡,朔黃鐵路、邯黃鐵路兩大京津冀地區東出西聯貨運通道在這裡交會……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使得冷鏈產品能夠高效地集散與運輸,可以大大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
除了交通區位優勢外,滄州基地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內陸腹地是華北地區重要的外向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近年來,圍繞鹽鹼地綜合治理,滄州市開發了旱鹼麥啤酒、旱鹼麥麥芽茶等深加工產品,還培育了枸杞、酸棗、金銀花等一批中藥材產品,這些產品對冷鏈物流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集成式冷鏈運輸也提出更高需求。
通過精准研判國內外冷鏈消費新需求,滄州市將該基地定位為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冷鏈物流服務基地、雄安新區冷鏈物流保障基地、環渤海聯動冀中南的冷鏈物流組織中心和沿海港城冷鏈物流集中承載地,重點開展冷鏈倉儲、集中配送等業務。
各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還充分利用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優勢,構建服務國內產銷、國際貿易的兩大冷鏈物流系統,暢通冷鏈物流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廣東深圳,鹽田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發揮毗鄰港口的交通優勢,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全球冷鏈產品生產和貿易組織,強化境內外冷鏈物流、採購分銷等網絡協同,構建國內外銜接的物流通道網絡,滿足海鮮、肉類、乳品、紅酒等國內國際一體化冷鏈物流需求,提升冷鏈物流國際化發展水平,打造國際冷鏈物流門戶樞紐。
不斷創新技術和模式
“現在,打開手機就能隨時查看庫存情況,進行庫存盤點、庫存調度等操作。”金建平介紹,借助物聯網、5G及AI等技術,每一件商品從入庫到配送都可追蹤、可溯源。智能穿梭車、自動分揀機等設備的使用,大幅提升了分揀准確率與運轉效率。
在杭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錢塘片區建設上,將充分運用物流上樓、智能物流建設理念,實現“人車”分流,貨車快速上樓、直達倉庫。同時,通過物聯網、5G等技術建設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等數字化平台,提升物流作業效率。
在杭州基地,還加快推動綠色低碳實踐,淘汰高能耗冷庫設備——余杭片區冷庫機房完成“無氨化”改造,使用安全性更高的制冷劑來替換傳統的氨制冷﹔錢塘片區則計劃在倉庫屋面鋪設發電光伏,年可實現綠電500萬千瓦時,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與充電於一體的“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實現基地內用電綠色低碳化。
像杭州基地一樣,各個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積極推動存量冷鏈物流設施數字化升級,加大自動立體貨架、智能分揀、物流機器人、溫度監控等設備應用,鼓勵使用綠色、安全、節能、環保冷藏車及配套裝備設施,示范帶動提升冷鏈物流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打造冷鏈物流領域新質生產力。
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滄州基地同樣科技感十足。自動化立體倉儲大大提升了倉儲空間利用率與貨物出入庫效率,智能貨架系統實時感知貨架上貨物的重量、位置等信息,氣調保鮮技術則通過調節倉儲環境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比例,抑制生鮮產品呼吸作用,延長產品保鮮期。無論是熱帶水果還是海鮮、醫藥產品,都能實現高標准的存儲與配送保障。
“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在健全冷鏈物流網絡、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引領冷鏈物流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河北渤海投資集團冷鏈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冷鏈物流基地布局日趨完善
從地域來看,新一批19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分布在貴州、吉林等10余個省份,冷鏈物流網絡不斷健全。
在貴州遵義這個全國最大的辣椒批發市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讓西南的特色農產品高效發往全國市場。在吉林長春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這裡儲藏的瓜果蔬菜、冷飲等產品,相當於50萬台300升冰箱的儲存量。在浙江,杭州基地的冷鏈支持使得高溫季節商品供給更精准,蔬菜、禽蛋、水產的供貨時間窗口縮短,損耗率大幅下降,通過與余杭片區質量追溯冷鏈服務配合,貨品從農場到城市全程可溯。在河北,滄州基地裡除海產品、冬棗、旱鹼麥等本地特色產品批發外,未來還將打通冷鏈醫藥場景,對環境要求極高的生物制藥產品同樣實現全過程可控運輸,冷鏈的功能邊界將不斷擴展,從“舌尖”延伸至健康與生命保障。
截至目前,納入建設名單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已達到105個,其中,中西部地區的基地總數達到64個,改善了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隨著我國冷鏈物流基地布局日趨完善,已形成北部、魯陝藏、長江、南部等“四橫”,西部、二廣、京鄂閩、東部沿海等“四縱”的冷鏈物流大通道,促進冷鏈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發展。
據悉,下一步,國家有關部門將推進冷鏈物流基地與現代農業、冷鏈產品加工等產業協調融合發展,加快建立起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