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爐加熱食物有害?那些被我們誤解的生活常識
現代生活中,我們被各種“常識”包圍,從小聽到大的生活經驗仿佛已成為不可置疑的真理。
然而科學的發展不斷刷新著我們的認知,許多被奉為圭臬的常識其實是錯誤的。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些誤解的面紗,看看真相究竟如何。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破壞營養?
其實它是最能保留營養的烹飪方式之一
許多人擔心微波爐產生的輻射會使食物產生有害物質,甚至認為微波加熱會大量破壞食物營養。事實恰恰相反。
研究表明,由於微波加熱時間短,不需要大量水作為介質,它實際上能夠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相比傳統煮沸方式會導致40%~80%的水溶性維生素流失到水中,微波加熱僅造成約10%~30%的損失。
微波爐使用的是非電離輻射,這種輻射能量不足以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隻會使水分子振動產生熱量。只要使用合格的微波爐容器,微波加熱是完全安全的。
自來水中的氯氣對人體有害?
它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我們對自來水中的氯氣味常常感到不適,甚至擔心長期飲用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氯氣消毒是公共衛生領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在氯氣消毒普及前,霍亂、傷寒等水源性疾病頻繁爆發。1908年,芝加哥成為全球第一個對自來水進行氯氣消毒的城市,隨后這些水媒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下降。
現代自來水中的氯含量經過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通常為0.2~1mg/L),遠低於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濃度。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氯消毒帶來的健康風險遠小於不消毒可能導致的水媒疾病風險。
冰箱不能殺死細菌
它只是讓它們“休眠”
許多人認為把食物放進冰箱就能“殺菌”,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事實上,大多數食源性病原菌在冰箱溫度(4°C左右)下只是減緩了繁殖速度,並沒有被殺死。
李斯特菌等某些細菌甚至在冰箱溫度下仍能緩慢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冰箱不是保險箱,食物仍然會有保質期,長時間存放也會變質。
正確的做法是:熟食不要放在冰箱超過3—4天﹔生肉和禽類最好在1—2天內烹飪或冷凍﹔定期清潔冰箱,防止細菌交叉污染。
喝熱水不是萬能的養生法
可能增加食道癌風險
中國傳統養生觀念中,喝熱水被視為有益健康的行為。然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指出,經常飲用65°C以上的熱飲可能增加食道癌風險。
我們的食道內膜對高溫相當敏感,長期反復燙傷會導致炎症,進而可能發展為癌症。伊朗、土耳其和中國等有飲用熱茶傳統的國家,食道癌發病率明顯較高。
理想飲水溫度是50°C以下,這個溫度既不會燙傷口腔和食道,也能帶來溫暖舒適感。
流鼻血時抬頭反而更危險
老一輩常教導我們流鼻血時要抬頭,殊不知這個動作實際上可能讓血液倒流至咽喉,進而被誤吸入氣管或肺部,增加窒息或肺炎的風險。
正確做法是:保持頭部正直或稍微前傾,用手指捏住鼻翼柔軟部位(不是鼻梁硬骨處),持續壓迫5—10分鐘。大多數鼻出血源於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叢,正確壓迫通常能有效止血。
來源: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