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血常規遇上AI,開啟智慧診療新時代
慢性病的可怕,不僅在於其高發性,更在於它的隱匿性,尤其是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下,偏遠地區的居民往往缺乏定期體檢的機會,慢病管理的空白,成了健康防線上的巨大缺口。但這一切困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悄然改變。
由內蒙古衛數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數公司”)自主研發的“慧診寶”系統,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應用於常規檢驗數據疾病識別領域實現創新性突破,其核心就是喚醒“沉睡”的血常規檢驗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血常規每一項指標底層蘊藏的病理性變化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從而為患者提供一些疾病的早期篩查、早期發現、早期預警。”衛數公司技術負責人周玥介紹道,無需額外設備耗材,3分鐘可完成上萬人次篩查,准確率達到83.47%以上,用近乎“零成本”達到全身體檢的效果。
除了高效與經濟性,“慧診寶”還有效提升了醫院的工作效率。該系統可自動對患者進行風險分級,幫助醫生優先處理高危病例,並在臨床診斷中提供關鍵線索,減少誤診和漏診。上醫智檢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宋彪指出,該系統如同醫生的“智能助手”,指引正確的診療方向,幫助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在基層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其背后的技術突破,讓“慧診寶”也能適配不同醫療場景。宋彪說,針對醫療數據常“缺頁少章”的問題,自建了一套缺失值填補技術,還原殘缺數據﹔面對不同醫院設備、試劑、方法的差異,智能質控校對技術可統一數據質量,再通過雙焦注意力多模態自適應算法,既能適配三甲醫院高端數據,也能適應基層醫院設備簡陋、數據不全的情況,實現全場景適應。
此外,“慧診寶”將AI專家與臨床醫生的智慧深度融合,實現了多項顛覆性技術突破,構建起貫穿診療全鏈條的智能體系,並在全球首創“人工智能標志物”概念。不同於傳統的生物或數字標志物,它是從海量數據中由AI自主發現的新型預警信號,為疾病早期識別開辟全新路徑,推動醫學研究進入“數據驅動發現”的新時代。
目前,“慧診寶”已在內蒙古、吉林、湖南等地落地生根,累計激活近20萬份檢驗數據,完成近5萬人次的慢病風險篩查。正如內蒙古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學會秘書長唐建平所言,以“慧診寶”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用智能算法打通健康服務的“最后一公裡”,給大眾提供了普惠的醫療模式,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來源:科普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