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專題深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科學把握城市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部署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城市工作重點任務,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其中之一。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是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一環,對於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啟動實施,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越走越寬廣,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重要貢獻。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衡量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增強城市生態韌性的重要保障。相較於其他區域,城市的生物多樣性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一些城市粗放擴張,過度擠佔生物原有棲息環境,各類污染導致許多敏感物種不見蹤跡﹔另一方面,生產要素大規模向城市集聚和流動,也帶來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既威脅本地生物種群生存,更有可能損害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歷史和實踐充分表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城市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
踐行生態優先,優化城市空間規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環境優良的重要表現,對於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高度集聚區,城市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長期面臨巨大壓力。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必須將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規劃,使城市空間規劃更有利於保護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助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公園、綠道、河湖海岸、自然保護區等城市藍綠空間是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也是建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關系的重要場所,對恢復生物棲息環境、增強城市生態韌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具有關鍵作用。要在城市規劃中提升城市藍綠空間的容量和質量,科學布局並串聯分散的公園、濕地、森林、河流等生態節點,細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恢復措施,建設生態廊道和動物通道,增強棲息地的連通性,拓展物種生存空間,為生物棲息繁衍創造良好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網絡。
厚植生態基底,激活城市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協同並進,使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成為驅動城市品質躍升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以法治筑牢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紅線。加強綜合性立法,探索跨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立法,明確各項制度內容、相關主體權利義務責任和違法處罰細則,為恢復生物多樣性、提升發展“含綠量”筑牢堅實的法治屏障。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把提升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態經濟結合起來,比如,將濕地保護與生態農業、綠色旅游有機融合,更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斷夯實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加強科技賦能,通過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實現自動採集和分析生物信息、物種智能辨識,為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效能提供強大科技引擎,有效促進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動,讓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鮮亮底色。
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城市美好家園。城市生物多樣性與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需要匯聚眾智眾力,充分激發全社會參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許多地方因地制宜開展了以開放協商凝聚生態保護共識、以多方共治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效能的實踐探索。比如,浙江省啟動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磐安縣成為省內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試點縣,建成了包含公園、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多個生物多樣性友好單元,推動社區、企業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這啟示我們,凝聚多方力量,必須建立並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比如,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小程序等,創新公眾隨手就能參與物種調查和監測的方式方法,激發城市居民主動參與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熱情。此外,還要用好市場的“無形之手”,吸引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逐步建立覆蓋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流程的參與機制,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的質量和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6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