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金台隨筆)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空裡努力著,而正是“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共同書寫了綿延不絕的歷史
“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為高校師生作了一場題為“理想·價值·人文精神”的主題報告,在講到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時如此發問。答案是:“把它放到大海裡去”。習近平同志總結道:一個民族的理想就是汪洋大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其實,這一問題的答案早已寫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這首詞中。“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以典雅深沉而又氣勢磅礡的詞句,表達著宏闊胸襟和崇高追求。
這些年,“意義感”成為網絡熱詞。從深層心理機制來說,人的長期驅動力並非功利或快樂,而是對意義的追求。當前,在社會心態層面出現的一些現象,無論是躺平、擺爛,還是佛系,多多少少都與意義感的消解或喪失有關。因此,要涵養積極的社會心態,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一個人如何構建意義感?
滴水入海,為現代人構建意義感提供了認知啟迪。
一滴水融入大海,與更多滴水匯聚,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接。“相彼鳥矣,猶求友聲”。我們追求個性和自由,但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為基礎連接社會,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一片雲簇擁另一片雲,我們從守望相助、抱團取暖中收獲關懷、構建意義。
比如,工作中,團隊協作可以帶來歸屬感﹔生活中,鄰裡互助可以讓社區更溫暖﹔閑暇時,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可點亮尋常生活。如果是黨員干部,更應像一粒粒種子那樣深入人民群眾,在服務群眾中實現自身價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找到與他人、與社會的有機連接,我們就能“微光聚而成炬、細流匯以成河”,抵達意義的綠洲。
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更大空間實現價值,象征著個體與國家的有機連接。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空裡努力著,而正是“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共同書寫了綿延不絕的歷史。生命是有限的,但共同的事業代代相傳。因此,在有限生命裡獲得永恆價值的一個有效路徑,就是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把自己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
可能有人會說,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有些遙遠、抽象,似乎與自己關系不大。其實,與國家的連接就在把握時代機遇的努力奮斗裡。扎根基層,為百姓做實事﹔參與創業團隊,把創新想法變為現實﹔深耕關鍵技術,以工匠精神鑄“大國重器”……在時代賽道上奮進奔跑,拒絕“無所求”的躺平、“無所謂”的擺爛,就是把個人努力融入國家敘事中,把個人印記刻在歷史年輪裡,既由此獲得“時代有我”的意義感,也形成了書寫歷史的合力。我們在各自時空裡趕路,共同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怎樣過好這一生?這是每個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人生天地間,在自我審視時,常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喟嘆。浩浩蒼穹,我何以為?凝聚在共同的旗幟下,融入億萬人民攜手前行的行列,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洪流,就能在“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中成就更廣闊的人生,獲得超越時間的意義和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