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感悟抗戰歷史 汲取奮進力量

2025年09月03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百團大戰紀念館裡,“紅領巾講解員”正在進行講解。
  陽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東北電力大學大學生在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研學。
  孔天宇攝

  微短劇《鬼子來了有獵槍》拍攝現場。
  受訪者供圖

  貴陽市路邊音樂會情景演繹環節再現抗戰歷史故事。
  周 敏攝

  重慶市北碚區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美術書法民間文藝作品展相關作品。
  代宇航攝

  當前,全國各地以多種形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溫烽火歲月,緬懷革命先烈,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與抗戰相關的紀念設施、遺址遺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迎來參觀熱潮。在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的百團大戰紀念館裡,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歷史,一場場講解傳遞著力量——

  紀念館裡,滾燙的記憶代代相傳

  本報記者  鄭洋洋

  暑氣漸消,獅腦山草木蔥蘢。40米高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如同一柄直插雲霄的鋒利刺刀,傲然矗立。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懷著崇敬之情,在紀念碑前敬獻鮮花,緬懷先烈。

  紀念碑向西200米,便是百團大戰紀念館。館內,不時有觀眾在珍貴的文物與展板處駐足沉思,他們向講解員追問史料中的細節,沉浸在對那段偉大歷史的探尋之中。

  來自陽泉市城區下站小學五年級的聶延旭今年11歲,是一名“紅領巾講解員”。他來到展廳內一面巨大的台歷下:“這裡是獅腦山頂峰,也是百團大戰的主戰場之一。80多年前,隨著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八路軍戰士猶如猛虎下山扑向鐵路線,永載史冊的百團大戰由此打響。”聶延旭聲音洪亮,周圍很快圍了一圈游客。

  1940年8月,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歷時5個多月的百團大戰,投入兵力多達105個團。這是全面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書寫了輝煌一頁。

  “砰砰砰……”在數字展廳內,接連的炮火聲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隨著聲光電的轉變,破襲正太路、血戰獅腦山、攻堅娘子關……一場場經典戰役、一幕幕歷史畫面被重現,游客仿佛身臨其境。“硝煙”散盡,不少游客駐足沉思,久久不願離去。

  紀念館針對不同參觀群體,推出不同的敘事方式:為青少年設計情景講解,用趣味問答串聯歷史脈絡﹔吸引成年觀眾參加專家講座、主題展覽,深度解析戰役戰略價值﹔為老年群體定制回憶抗戰歲月活動,增強情感共鳴。一名觀眾在留言簿上寫道:“這些滾燙的記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各地正精心創作、推出一系列抗戰主題文藝作品。其中一批微短劇以時長短、節奏快的特點受到觀眾喜愛。在湖南省長沙市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內,一部微短劇已殺青,進入后期制作階段——

  微短劇,讓抗戰歷史走向更多受眾

  本報記者  孫  超

  “爆炸效果還要再調整一下”“色調還可以微調”……8月25日,位於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內的湖南拾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剪輯室內,大小屏幕顯示著不同的畫面,剪輯軟件上各類圖層、曲線不斷切換,抗戰題材微短劇《鬼子來了有獵槍》正在加緊進行后期制作。

  “拍攝、制作這部微短劇的時候,大家除了認真和專業外,還帶著一份敬意。”公司創始人、技術總監陳令軍說,“每個鏡頭都在與歷史對話,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部微短劇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桐山瑤族首領藍春達帶領“獵槍自衛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跡。

  洞口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戴偉建介紹,洞口縣是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的主戰場,漢、瑤民眾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策動下,以狩獵工具為武器,以叢山密林為掩護,打運動戰、閃擊戰、麻雀戰,不斷騷擾打擊來犯之敵。這些民族團結、軍民合作的故事在當地代代相傳。

  近年來,洞口縣文史工作者和民間志願者深入田野調查,採集親歷者口述,不斷挖掘抗戰故事。當地修復抗戰遺址32處,修建抗戰紀念設施6處。“這些故事成為我們創作劇本的藍本,這些保護完好的歷史遺跡就是最好的取景地。”陳令軍說。

  “表演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先輩拿著獵槍、鳥銃與裝備精良的敵人進行戰斗的不易。也是這股精神激勵著大家,穿著厚重的服裝在高溫天堅持拍爆破戲、動作戲。”主演陳明說。

  微短劇現在也有大制作。陳令軍介紹,虛擬拍攝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運用到了拍攝和特效制作中。

  據了解,該劇預計於9月18日前后上線。“微短劇用新技術、新表達讓抗戰歷史走向更多受眾。”戴偉健說。

  

  抗戰主題研學活動持續升溫。許多地方開展尋訪抗戰遺跡、主題調研等紅色研學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在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學生們“重走抗聯路”——

  紅色研學,沉浸式體悟烽火歲月

  本報記者  鄭智文

  沿著崎嶇山路,向密林深處走去,陽光逐漸被樹木遮蔽,石上青苔清晰可見。路兩側是發掘出的崗哨、居址等遺跡,還有復建的營房、地窨子等建筑。這裡就是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曾是烽火歲月中的一處要地。

  “1932年,楊靖宇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講解員細致講解著,東北電力大學大學生婁珈瑞和同學們放慢腳步,且行且思。

  彎腰、側身,婁珈瑞進入一處復建的半地下地窨子。地窨子門高不足1.5米,頂部覆蓋草皮樹枝,內部陰暗潮濕。“難以想象,這樣狹小的空間裡曾擠下四五名東北抗聯戰士。”讀過不少資料,可頭一次“重走抗聯路”,婁珈瑞對東北抗聯精神的理解又多了幾分。

  穿行泥土道,走過石階路,一行人的腳步停在一處房址遺跡前。這是一處帶火炕的房址,石頭上還有煙熏過的痕跡。婁珈瑞繞著遺跡走過一圈,粗略估計了面積,再蹲下細細查看,感觸頗深:“東北入冬后山林裡十分寒冷,先輩們保家衛國,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生存,我真切感受到信念的力量。”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對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聯遺址群。”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革命文物研究部副主任孟慶旭介紹。

  依托紅色考古調查成果,當地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還原了抗聯戰士的生活與戰斗場景,將遺跡變成可觸摸、可感知的歷史。“我們以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和抗日斗爭紀念館為核心,針對不同需求開發了多條研學路線。”磐石市薪火文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屬軍介紹,今年以來,已有100多個團隊到此開展紅色研學、紅色培訓。

  

  近期,各地密集舉辦抗戰主題文藝作品展。美術、書法、雕塑……一件件作品濃縮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彰顯全民抗戰的偉大力量。重慶市北碚區展出近200件作品,再現“嘉陵江上”的抗戰記憶——

  藝術展,再現艱苦卓絕抗戰場景

  本報記者  常碧羅

  雕塑作品中,戰士眼神堅毅、身姿挺拔,在廢墟裡吹響勝利的號角﹔黑白木刻版畫《雄獅之醒——記中國抗戰勝利日》以飛舞的繡球、“還我河山”的標語,藝術化再現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后,人民群眾的歡欣鼓舞……

  8月21日,“嘉陵江上”——北碚區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美術書法民間文藝作品展在北碚區文藝家活動中心開幕。近200件技藝精湛、內涵深厚的作品集中亮相,展覽將持續至10月15日。

  北碚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陳福厚介紹,本次展覽自今年2月起面向本區的藝術家征集作品,得到了各文藝家協會和文藝工作者的熱烈響應,“此次展覽的藝術形式豐富,既有國畫、油畫、雕塑等作品再現軍民浴血奮戰的場景,也有不同技法與意趣的書法作品、民間文藝作品與非遺瑰寶等展現對革命先輩的崇高禮贊。”

  在名為《抗戰老兵》的四幅水墨肖像前,許多觀眾駐足凝神。畫中的老兵雖已遲暮,但敬禮的姿勢與堅毅的神情,傳遞著永不褪色的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作者王躍為了創作這批作品,實地走訪了多位重慶抗戰老兵,通過面對面交流深入挖掘其精神世界,力求最大程度還原真實形象,在反復修改完善后才創作出這一“形神兼備”的作品。

  除傳統書畫外,剪紙、葉雕、夏布等民間工藝品亦是展覽一大亮點。鮮紅的剪紙刻錄下老舍故居、雅舍、紅樓等,這些建筑是抗戰時期“三千名流聚北碚”的歷史見証。“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的誓言,被精心雕刻於葉脈之上,方寸之間呈現出紅旗飄揚、昂首闊步的景象。

  一件件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歷史的回響,激勵著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汲取奮進力量。

  

  抗戰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光輝璀璨的一頁。多地舉行抗戰主題音樂會,重溫那些震撼人心的旋律,唱響愛國強音、激揚愛國情懷。在貴州省貴陽市,一場路邊音樂會帶領觀眾穿越時空——

  音樂會上,愛國共鳴穿越80余載

  本報記者  黃  嫻

  1937年深秋的貴陽,一隊青年高舉“筑光音樂會”的白布橫幅,以音樂的方式點燃貴陽人民的抗日熱情。一時間,《義勇軍進行曲》響徹雲霄。

  88年后,在同一地點,《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再次響起。8月22日晚,華燈初上,貴陽市雲岩區文昌閣廣場已是人頭攢動,“黔嶺豐碑·貴州抗戰記憶——山河共鳴 筑光永續”路邊公益音樂會在此拉開序幕。

  “這種感受很不一樣,愛國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67歲的張宗成語氣激動。正說著,天空飄起小雨,但現場觀眾熱情不減,手中的小紅旗隨著節拍擺動,如同黑暗中躍動的火苗。

  音樂會分為“歷史回響”和“時代新聲”兩大篇章,演唱《救亡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經典曲目,以嘹亮的歌聲致敬崢嶸歲月。除了歌曲展演,本場音樂會還通過6個情景演繹環節講述抗戰歷史故事,再現80多年前音樂青年以歌為戈、以樂報國的那段烽火歲月。

  88年前,筑光音樂會開始在貴陽街頭巷尾唱響抗日救亡歌曲,用音樂凝聚抗戰力量。88年后的今天,筑光音樂會以路邊音樂會的形式煥發新生:沒有圍牆,不收門票、人人皆可上台參與……

  “音樂總是能凝聚力量、帶來希望。”雲岩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彤雲表示,路邊音樂會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以音樂為紐帶,凝聚起深厚的愛國情感與奮進力量。

  整場音樂會持續近90分鐘,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后,現場觀眾仍意猶未盡。市民李國富激動地說:“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歌聲會停,但愛國熱情永遠澎湃。”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長春,原來這麼好玩!
  金秋送爽的美好時節,漫步在長春新民大街,百年建筑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歷史記憶與時代氣息相互交融﹔ 華燈初上,來到南嶺漫行嘉年華,“西游奇緣大聯歡”幽默詼諧,“炫動潮流競象日”精彩絕倫﹔ 在午后的明媚陽光裡,長春世界雕塑園的“雕塑無界﹒青春無限”主題活動迎來觀展互動熱潮…… 讓城市“好玩”,讓游客“好評”。長春正以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城市空間活化實踐,打開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四平戰役紀念館:擦亮英雄城四平的“城市名片”
  人民網四平9月2日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位於吉林省四平市的四平戰役紀念館迎來參觀高峰。 四平戰役紀念館外雕塑 步入四平戰役紀念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座座雕塑,將觀眾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紀念館分為序言廳、戰史廳、支前廳、英烈廳及半景畫館等五大區域,主要展出與四平戰役有關的革命歷史文物和文獻史料,集中展示了四戰四平的歷史背景與歷史全貌。…
點亮春城夜生活,感受城市夜間溫度
  幽默詼諧的“西游奇緣大聯歡”、精彩絕倫的“炫動潮流競象日”、國風滿滿的“華服國風東漸日”,8月29日至8月31日,“西游東漸 競象萬千”南嶺漫行嘉年華活動在長春體育中心閃亮上演,本次活動通過多元化的內容設計與創新的表現形式,成功打造了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的沉浸式體驗,為市民和游客呈現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夜幕降臨,長春體育中心內成了歡樂的海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