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災減災“分辨率”(新知)

【現象】8月1日晚,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初級中學內燈火通明,因避讓山體滑坡而提前轉移的大石鎮紅洞橋村數十名村民被臨時安置於此。受強降雨影響,7月24日6時左右,紅洞橋村第十一社、第十二社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由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及時,當地迅速組織群眾轉移,56戶117人成功避險。科技助力、科學預警,有效提升各地防災減災能力。
【點評】
每到雨季,有一張圖就備受關注——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一張圖”。這張“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這背后,既需要了解降水量實況監測數據及預報情況,還需要掌握坡度、土壤類型等地質條件,離不開多部門的通力合作。比如,自然資源部門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遙感識別,氣象部門利用風雲衛星遙感技術、數值模式、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天氣預報。依靠科技創新,這張“圖”日益完善,監測預報預警的精准度也不斷提升。數據顯示,在2021年至2024年成功預報案例中,收到預警信息進而加強巡查排查和組織人員撤離實現成功避險的,佔比超過80%。
技防與人防結合,讓防災減災的安全網越織越密。如今,全國7萬余處重要災害點安裝了北斗位移監測等自動化裝備。依托高精度傳感器、北斗短報文通信及AI算法分析,“5G+北斗”智能監測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全天候監測能力和預警效率。培訓基層群測群防員和專業隊伍,對災害點和風險區實施動態排查巡查,發現險情立即通過敲鑼、吹哨、廣播預警等方式組織群眾轉移避險,則有助於打通“最后一公裡”,筑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不斷發展,我國增暖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今年7月5日華北雨季開始至8月5日,全國發生暴雨過程13次、較常年同期偏多5次,共有102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准。防災減災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預警、防范等工作必須因時而變,不斷提升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國已擁有不少“利器”,比如開展高精度衛星遙感監測,建立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台,研發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助力天氣預報等。也要看到,一些極端事件監測預警仍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比較脆弱,從預警發布到防災救災行動等各環節仍需持續鍛長板、補短板。
比如,以產品出新提升預警精度。前不久上線的全國高精度滑坡泥石流風險“圖譜”,構建了可全面刻畫全國地表環境空間異質性的孕災環境特征數據集,有助於科學解答“哪裡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問題。
又如,以意識提升筑牢減災屏障。近日因兩名游客在台風藍色預警啟動后未經許可擅闖自然災害危險區,相關部門依法開出全國首張“未依法避險”罰單。這是以法律強化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生動案例。防災減災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多一分防災避險的意識和能力,就少一分風險和損失。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與自然共生、與災害斗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更好筑造人類進步的階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9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多國特色商品亮相第十五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
- 人民網長春8月28日電 (記者李洋) 近日,在吉林長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上,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商品齊聚展會現場,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選購。…
- 白山鬆水好“風光”
- 當“吉林一號”衛星CT般掃描到梨樹縣,千裡沃野正醞釀著又一個豐收的奇跡﹔ 當一輛輛紅旗牌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時,700余台焊接機器人在中國一汽繁榮廠區同步舞動著工業臂膀﹔ 當鬆嫩平原上的一台台巨大風機精准“追風”,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風光”資源便搭乘綠能轉型的“吉”風騰飛…… 五年來,吉林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向新求變:“大塊頭”表現出色、“創新力”動能強勁、“大糧倉”根基更牢,產業向新向優態勢明顯,白山鬆水間驅動力強勁。 吉林制造“老樹開新花” 走進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機械臂群舞”“產線如流”:焊裝生產線上的739台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100%、高柔性生產線多種車型混線生產可靈活應對各種動力形式汽車的裝配需求、每54秒即可完成一輛紅旗車整車裝配、平均每天有約1000台汽車從這裡走出…… 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總裝車間裝配線。…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