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吉林通化:人參有“體檢報告”,受到市場青睞

山深林密,溪水潺潺。8月7日,記者一路跋涉,來到位於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樺樹村長白山余脈山溝溝裡的中康參芝(通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下參養殖基地。
“眼下正是林下參結籽的時候,籽粒通紅通紅的,真是讓人老稀罕了。”65歲的參農徐福愛踩著雨后的泥路走過來,憨厚地笑著說。
從去年臘月進山,徐福愛至今沒下過山:“人參是寶貝啊,天天看不夠。我養了幾十年參了,現在算是最輕鬆的——這些林下參都有‘科技保鏢’,您看,那邊的電子圍擋,可好使了。”
通化市地處鴨綠江、鬆花江兩大水系和龍崗、老嶺兩條山脈之間,位於長白山腹地,高山縱橫,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達到66.6%。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讓這裡成為國內重要的道地人參種植基地。
“品質管控,從土壤源頭開始,構建起產地環境數據庫﹔山林間,電子圍欄劃出整齊邊界,設備終端實時向平台傳輸各項擾動數據信息。”中康參芝(通化)公司總經理康清利介紹,公司構建林下山參從種植生長、日常管理、採挖等全過程可視化閉環管理體系。同時,系統具備防入侵功能,能夠有效阻擋人和動物進入。
8月10日,在第十五屆東北亞博覽會—第八屆長白山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主旨發言中表示,通化市林下人參電子圍欄建設“是件大好事”,林下參生長十幾年、幾十年,不能隻靠人來盯。
記者進山前,康清利剛送走一名南方客商。“他親自到地裡挑選了人參。過去,客戶可能不相信你,要費好多口舌介紹。現在,一目了然,也好買也好賣。”康清利說,通過林下參溯源標記,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從播種到採收的全周期記錄。每塊地的PH值、重金屬含量都清清楚楚,賣參拿出“體檢報告”,勝過千言萬語。
這些來自山林的林下參,能直達普通消費者餐桌嗎?記者一路來到位於通化市二道江區市區的卓雅智能酒店。正是飯點兒,酒店十分熱鬧。人參雞湯和人參鍋包肉是食客必點的佳肴。
“慢火燉煮后,參香與雞湯完美融合。”廚師戴金鵬指著鍋裡熱騰騰香氣扑鼻的人參燉雞說,“我的另一道拿手好菜,是人參鍋包肉,一天能做三五十盤哩。”
據介紹,二道江區已發展人參種植6000余畝,其中林下參5461畝,今年上半年實現綜合產值5300萬元,人參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在二道江京輝藥業的紅參加工車間裡,技術攻堅緊鑼密鼓,聚力紅參加工工藝優化﹔中康參芝聯合北華大學成功申報“智能化人參籽採摘機器人研發”和“林下參原生態播種機研發”兩項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農業領域項目,致力於推動傳統種植模式向智能化轉型﹔萬通山葡萄酒推出西洋參山葡萄酒系列……
近兩年,吉林省通過轉變種植方式、規范市場交易、加強精深加工等措施,推動人參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第十五屆東北亞博覽會—第八屆長白山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論壇上,吉林省副省長、通化市委書記孫簡表示:“人參產業,向新圖強,以質取勝。”
在會場外的展廳裡,一名來自上海的客商向記者表示,十多年前,他到通化市開辦公司,這兩年通化人參產業變化很大,人參市場規范,標准統一,“各個等級的野山參在通化本地檢測后,還要到省裡認証備案”。
目前,吉林省擁有人參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3000多種產品。“人參,應該有個大前途。”康清利說,他對人參產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