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透過濰坊風箏、鵝肝看發展的“精准定位”(人民觀點)

本報評論部
2025年07月18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思路決定出路。發展的經緯,總是有跡可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國大局中精准定位”“在確定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時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一個城市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做大做強自身優勢?不妨以山東濰坊為案例一探究竟。

  先看天上。漫天紙鳶牽引國際盛會,拉動文旅消費,優勢資源蘊含無限潛能。再看地頭。朗德鵝“落戶”,法式珍饈變身當地特色美食,特色產業實現錯位發展。

  以一隅觀全局,我們不缺產業蝶變的發力點、區域發展的支撐點、經濟躍升的增長點,關鍵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破譯發展的密碼。

  (一)

  一域的發展,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依托資源稟賦。那麼,資源稟賦看起來相對匱乏的地區,是否就只能“躺平”呢?

  山東濰坊的臨朐,曾因山地丘陵面積佔比達87.3%而困擾。破題的思路,在於辯証算家底,因地制宜“無中生有”。

  看大局,山東是中國的“菜籃子”,糧食安全的責任不能拋,還得在大食物觀上做文章。

  看自身,朗德鵝原產法國朗德省。盡管兩地相隔萬裡,但氣候相似,臨朐又有豐富的山水資源,養殖條件優越。

  站在全局謀一隅,臨朐打造從“田間養殖”到“全球餐桌”的產業鏈,鵝肝產量佔到全國七成、全球兩成,鵝產業年產值超80億元,在“無”的空白處耕耘出“有”的果實。

  跳出一隅看全局,“無中生有”的實踐鮮活生動,“無中生有”的秘訣值得探索。

  “無”的是資源,“有”的是視野。浙江桐鄉,不產羊毛,卻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不產礦,卻孕育出世界級新材料企業,全球每3隻風電葉片就有1隻來自這裡。跳出一隅,融入大局,桐鄉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政策輻射,承接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的資源外溢,就有了開闊的空間,進而找到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出路。

  “無”的是條件,“有”的是機遇。河南內黃,“地下無礦產、地上無資源、工業無基礎”,乘著大健康的東風,搖身一變發展成為“康復設備之都”﹔黑龍江黑河,不產整車、不產零件,瞄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痛點,變每年200多天的結冰期為“試車季”,打造出冰雪經濟的“金字招牌”……登高望遠,乘勢起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沒有“一無所有”的地方,隻有沉睡的資源、待挖的富礦。善於在發展大局裡找定位,敢於在時代潮流中搶身位,“無”就可能生“有”。

  從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到工業強市、文化名城、科創中心,各展所長、優勢互補、串珠成鏈,區域增長極、增長帶不斷涌現。這是積極搶位發展的結果,也是善於錯位發展的體現。

  既關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顯性優勢”,也發掘文化積澱、生態環境、營商環境等“隱性優勢”,就不愁發展路子,不缺成長空間。

  (二)

  中國這麼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齊步走”,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怎麼在合理分工中找准自己的優勢?要在“有”處深耕。

  濰坊國際風箏會,一架長15.6米、翼展超20米的“運輸機”風箏騰空而起。電腦建模精准計算重量配比,採用碳纖維與竹材復合骨架,千年技藝融入現代科技,新的羽翼迎風翱翔。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借助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文旅項目“西江幻地”,精美苗服、絢爛銀飾、吊腳樓奇觀一一展現,讓游客一邊游覽苗寨、一邊領略“科技+文化”的魅力。

  這些承載中國式浪漫的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傳統工藝,緣何能跑進新賽道,吸引新消費?

  立足自身特色,通過深挖文化、科技賦能,將“一米寬”的賽道掘成“萬米深”,不斷放大優勢,實現“從有到優”。

  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新質生產力才能持續涌現。

  從“書架”到“貨架”,有多遠?科技“石子”,正在激起產業千層浪。

  在廣東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濃縮到了一棟樓裡。“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樓下”,孵化器企業開展“從1到10”的成果轉化。在不遠處的產業園區,還能進行“從10到N”的普及擴散。從芯片突圍到新能源汽車出海,制造業大省瞄准“卡脖子”技術,強化“鏈長制”,持續鍛造大灣區的產業競爭力。

  “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高效地將創新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推動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就有了重要支點。

  向上的是文化,起飛的是經濟。從年產量超過1.2億隻、年總產值突破20億元的風箏產業鏈,到“濰坊風箏號”旅游專線列車、國潮文化藝術周,再到“2025山東活力之夏消費季”活動……“長著翅膀的城市”,以文化資源串聯文旅產業、賽事經濟、健康消費,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豐盈程度是衡量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文化資源則是地方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的特色資源。

  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這個底圖上,立足所有、面向所需、錘煉所能,以“人無我有”破局,以“人有我優”布局,勇於爭先、開拓創新,定能突出優勢、服務大局。

  (三)

  一域發展從來不可能脫離全局。這個全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大勢。

  風為信、鳶為媒,從比利時遠道而來的風箏愛好者吐露心聲:“希望通過風箏傳遞對自由、創造力和自然的熱愛。”

  新特產、金名片,一家鵝肝企業負責人感慨:“來自匈牙利、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十幾撥客人來公司學習深加工技術。”

  開放聯通、交流互通催生了新產業、新市場,豐富中國人的生活,福澤全世界的消費者。

  從“優”到“聯”,“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這是破解全球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彰顯以實際行動推動共同繁榮的大國擔當。

  從濰坊看中國,全國統一大市場其勢已成。

  前段時間,一場以“源頭直採、好品直供”為內核的產銷對接大會在濰坊啟幕。得利斯肉制品、崔字牌小磨香油、樂化油漆、孚日家紡毛巾……更多“濰坊好品”借此走向國內大市場。

  越是風起雲涌,越要穩如磐石。訂單直採、外貿專區、綠色通道、供採對接,10余家電商平台助力外貿企業拓展內銷市場﹔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購在中國”等活動、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新活力加速釋放。

  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我們愈發堅定:“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証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由中國觀世界,全面開放新格局其效已顯。

  從大蔥、生姜、禽肉等農產品,到氣門芯、商用車輪轂等配套零部件,再到卡車、農機等工程機械……今年前5個月,濰坊外貿進出口1539.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1%。今年上半年,濰坊與坦桑尼亞、南非在共建“一帶一路”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進一步拓展合作新空間﹔與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就發展農機裝備、畜牧養殖、設施農業等方面尋求廣泛合作。

  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建“一帶一路”,涓涓貨流從一個個關鍵節點發往全國、走向世界﹔肯尼亞鮮食牛油果、阿富汗羊毛地毯進入中國,菌草技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中國持續推動各國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共享制度型開放機遇、共享深化國際合作機遇。

  從打通國內大循環到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我們更加篤定:“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從無與有的辯証法,可以讀懂今天的中國,看清中國經濟的可能性、成長性、包容性。

  “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歷史的進程不會停滯,奮進的腳步一往無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5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吉糧“星”榜揭曉!看黑土地如何“種”出金字招牌
  7·16吉林糧食品牌日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帝元攝 人民網延邊7月17日電 7月16日,7·16吉林糧食品牌日暨營銷推廣系列活動在吉林省延吉市舉行。…
黑土孕好糧!吉林糧食靠品牌力 “圈粉”
  今年以來,吉林省建立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四位一體品牌體系,梯次培育國內頂尖糧食品牌﹔推出“好在天然、貴在品質,吉林大米因為綠色所以出色”和“一帶金黃、天賜之禮,吉林鮮食玉米在這等你”公用品牌宣傳語﹔開展產品分級分類,吉林大米分級分類產品達到200款,鮮食玉米分級分類產品達到50款﹔打造產區到社區、商超直通營銷新模式,在浙江通過社區生鮮超市、綠城物業建設超200家社區團購點,在上海和天津入駐商超,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社區市場全覆蓋”的營銷矩陣﹔構建“種植—產品—品牌”的全鏈產業體系,顯著提升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今年新增超200家社區團購點,全國終端直達網點同比增長71.3%,大力發展流量經濟,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已達到3.51億斤(穗),網上銷量同比增長56.8%,加快實現“好米賣好價”。…
“技領時代 智創未來” 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開展
  人民網長春7月17日電 (記者李洋) “技領時代 智創未來”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15日在中國一汽集團NBD總部正式開展。 中國一汽第七屆供應鏈創新科技展現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