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紫發亮的侗布更加鮮亮(中國道路中國夢)

如何讓火種經久不滅?需要研究市場“口味”。融入現代生活,老手藝的新表達,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大家一起參與,形成濃厚文化氛圍,也能更好傳承傳統手藝。就如我們侗族象征團結和睦的傳統紋樣“三魚共首”所啟示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生活定會欣欣向榮
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與文化。我出生在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侗布染織技藝傳承,猶如流淌千年的溪流,浸潤著祖祖輩輩的生活。在我小時候,爺爺開了家染坊,專門為鄉親們制作衣服,侗布藍靛染料的清香彌漫我整個童年。長大后,寨子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向城市,老織機蒙上灰塵,侗布光彩漸弱,我意識到:這條溪流若無人守護,終將干涸。
傳承需要市場。過去,侗布染織更多用於族人日常穿戴,自給自足的模式讓生意難上“大規模”。隨著肇興侗寨旅游業興起,游客對侗族服飾的興趣漸濃,帶來了商機。2013年,我在寨子裡開了一家蠟染店,但不久后,我發現,無論是組織各村繡娘們生產,還是盤活村中閑置資產,一個人都勢單力薄。“一人干”不如“一起干”!在村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和6名合作者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著繡娘們一起制作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現在,我們的社員有200多人,去年產值達到1800萬元。侗布商品化讓我們腰包鼓囊囊、心裡喜洋洋。當文化邂逅市場,傳承便有了火種、發展也有了力量。
如何讓火種經久不滅?需要研究市場“口味”。我嘗試將民族紋樣與現代設計結合,用傳統手藝繡出現代樣式。這個過程中,有些繡娘並不理解這種創新。但不以烹調激發食材鮮味,佳肴怎能飄香?我一針一線為她們示范,耐心講解。當第一批包、圍巾等產品銷售額超過10萬元,創新的價值直觀顯現。用實干說話,以創新蹚路,更多人認可了我的選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紋樣在杯墊、手提包、布藝玫瑰花上綻放,越來越多人通過蠟染、刺繡等創意活動了解侗族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老手藝的新表達,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隨著人們的步履去往更遠的地方。
文化的傳承、傳統的新生,讓古老的村寨再度年輕。過去,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我們合作社中90后佔了1/5。繡娘們“織”出家門口的就業路,年輕人用直播鏡頭把侗族故事分享給世界。10多年裡,我們的合作社培訓了3000多人次,許多人學成后“自立門戶”,蠟染店越來越多。這不是“擠兌”,而是匯聚。大家一起參與,形成濃厚文化氛圍,也能更好傳承傳統手藝。就如我們侗族象征團結和睦的傳統紋樣“三魚共首”所啟示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生活定會欣欣向榮。
在肇興侗寨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深受鼓舞。侗布染織的技藝滋養我的生命,我也要回饋它,讓黑紫發亮的侗布更加鮮亮,為時代的壯美畫卷增色添彩。
(作者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靛靛染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本報記者陳雋逸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冬韻夏章皆入鏡!“我和我的吉林”影像大賽頒獎禮啟幕新賽季
- 人民網長春5月27日電 (記者李思玥)今日,“我和我的吉林”影像大賽冬季篇頒獎典禮暨夏季篇啟動會舉行。本次活動由長白山黨工委宣傳部、吉林省攝影家協會、人民網吉林頻道、OPPO聯合主辦,旨在通過影像展現吉林的獨特魅力。…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