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好汽車下鄉“加速踏板”(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汽車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農村小康家庭的標配,折射出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穩步提升,也打開了提振消費、刺激內需的新藍海
魯西南地區一個鄉鎮的街道上,路兩側停滿汽車,令人有種“雖回鄉但依然在城裡”的感覺。
令人感慨的不只是“京N”“滬C”“蘇C”這些外地牌照,還有挂著本地“魯J”牌照的各種汽車。有合資品牌,也有自主品牌。其中有幾萬元錢的微型車、緊湊型車,也不乏“造車新勢力”價值幾十萬元的新能源汽車。過去在農村地區比較常見的低速四輪電動車“老頭樂”,已然不多見了。
汽車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農村小康家庭的標配,折射出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穩步提升,也打開了提振消費、刺激內需的新藍海。在政策獎補、設施配套、產品研發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農村汽車普及率,對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回升向好、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居民購買汽車,響應場景化需求是消費主因。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微型車大顯其能﹔進城務工、進廠上班,小轎車代步無懼風雨﹔全家出行、進貨載客,7座多用途車備受歡迎。與城市一樣,農村汽車消費也具有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型特征。把握好這些消費特征和消費需求,才能實現促民生與擴內需的雙贏。
猶記得幾年前春節返鄉,筆者還要開著新能源車去臨近縣城找充電樁充電。如今點開手機地圖搜索“充電樁”,小小鄉鎮已有五六處充電設施,快充、慢充都有分布。激發農村地區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活力,完善汽車服務基礎設施是重要著力點。如果戶戶劃有停車位、村村都有充電樁、鄉鎮皆有汽修廠,農民買車用車的意願將更好釋放出來。
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我國絕大多數地方實現村村通公路,農村公路的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快速提升。這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也蘊藏著改造升級機遇。許多自然村的通村公路,路面寬度僅三四米,汽車會車較為困難。《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深化推進“四好農村路”、城鄉交通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村低等級道路提檔升級,人員物資流通會更順暢,汽車消費也會更興旺。
以皮卡為例,它能載貨、能越野,但在國內農村並不流行。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我國不少村庄道路狹窄、院落較小,不方便行車、停車,而且皮卡售價貴、油耗高,許多家庭負擔不起。這也給汽車制造企業提供了啟示。加強市場調研,嘗試研發生產適合我國農村使用場景的車型,既皮實耐用,又輕便經濟,說不定能有不錯的市場商機。
暢通二手車流通渠道,也是促進農村汽車消費的重要方面。趕集上店、進城下鄉,農民購買汽車更注重實用性,美觀性、奢華性並非首選因素。正因如此,較為便宜、不怕臟損的二手車在農村地區大有市場。通過返現、返券等舉措促進二手車下鄉,讓二手車像新車一樣規范交易、自由流通、放心消費,有利於滿足群眾差異化需求,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汽車帶來的便利。
潮流所向,勢不可擋。從獨輪車、地排車,到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再到乘用車、商用車,廣袤鄉村隨著交通更加順暢、出行更加便捷而愈發充滿希望。踩下汽車加速的踏板,鄉村全面振興的路途必將更加暢達。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