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舉行《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編譯叢書》新書發布會暨專家研討會

1月9日,延邊大學在京舉辦《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編譯叢書》(以下簡稱“《叢書》”)新書發布會暨專家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及高校的專家出席會議。
副校長王洪福表示,延邊大學始終致力於推動學術創新與國際化合作,特別是在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和傳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叢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亞的傳播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是延邊大學出版社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重要成果,更是延邊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取得的重點學術成果,本次研討會的召開,不僅為學界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平台,更為未來跨國學術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亞的傳播與發展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叢書》主編、外國語學院院長朴銀姬對叢書內容及編寫過程進行了系統介紹。她表示,《叢書》集中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提高其學術價值與輻射作用,將為構建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論體系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叢書》編委會顧問、資深教授、原校長金柄珉,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副會長張紅軍,北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金勛,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金青龍,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白如純,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倉重拓等專家圍繞叢書的主要內容、理論體系與應用前景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會議由延邊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嚴秀英主持,延邊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陳順成詳細介紹了項目立項及圖書出版的相關情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叢書》彌補了東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研究領域的空白,具有史料的還原性、研究方法的探索性、理論體系的重建性等多重價值,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源。該成果對深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認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經驗借鑒與思想啟迪,回應了“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裡”的“時代之問”,是一部貫通歷史與理論的學術佳作,為東亞區域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叢書》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推動了東亞地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國際化傳播。作為延邊大學“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標志性學術成果,《叢書》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推進做出了重要的理論和學術貢獻。
來源:延邊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