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第一選擇是回到家鄉”(千行百業看海歸)

本報記者 孫亞慧
2024年11月0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張立華在歐美同學會大講堂暨留學人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發言。
受訪者供圖

上海與長春之間兩頭跑,是張立華的工作常態。一面是產品落地應用,一面是前沿技術研發,回國十余年來,他見証了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

2011年,張立華決定回國創業,他組建了國內較有代表性的異構計算技術研發團隊。此后,張立華又受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並擔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負責推進新工科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科研平台建設。如今,他正帶領團隊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重點突破智能感知領域關鍵技術,推動技術落地。

 

發現異構技術潛力

30多年前,張立華以吉林省高考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自動控制專業學習。那時的他,被招生簡章上自動化專業一欄中的幾張機器人照片吸引,那一刻張立華並沒有料想到,未來自己將參與一個又一個推動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發展的重要項目開發並從事相關理論研究。

在海外輾轉工作多年,張立華在人工智能科研領域不斷積累的同時,對創新技術的產業化也有了更全面的思考。

張立華與同事曾參與三維物理仿真處理器芯片的研發。從技術層面來看,物理仿真引擎需要對剛體、流體、軟體等進行模擬,算法非常復雜,對算力要求很高。他加入團隊之后,參與研發以異構眾核架構計算技術為核心的三維物理仿真引擎處理器芯片。那時,異構並行計算技術初露鋒芒,對他而言,這也是逐步探索的過程。

那段經歷給張立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物理仿真技術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比如,在三維游戲工程設計中,一個人物身著長衫做著各種動作,這樣的畫面如何更逼真、動作如何更自然流暢,這就是張立華與同事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算法做出來了,但在當時的成本之下,芯片依舊無法很好實現產業化。張立華和同事們專門設計了一款針對異構架構處理器的性能分析軟件,他逐漸意識到,異構技術一定是能夠影響未來的新技術。異構計算技術突破和三維物理仿真引擎芯片的產業化,讓張立華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也有了很深入的思考。

回鄉創業

2011年,張立華決定回國創業,創辦長春博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國內較早、規模較大的異構並行計算技術開發團隊。他說:“我是喝著鬆花江水長大的吉林人,回國時,腦海中的第一選擇還是回到家鄉。”

“在當時,我們所做的技術屬於新興領域。新的技術投入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也是對投資人耐心的考驗。”盡管如此,當地的創投企業還是給予了張立華團隊很大的助力,讓他能心無旁騖做好技術研發工作。

國內廣闊的市場機會,讓張立華團隊的技術有了更多應用場景。如今,在吉林省許多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中,都能見到博立科技的身影,主要提供質量監測與安全應急智能監管系統。

在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的幫助下,智能化視頻監測系統正在繁忙的生產線上對生產細節實時觀察分析,一旦發現施工超出工藝規范,將立即以聲光形式報警。“人工智能+視覺”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進一步保障了生產安全。據張立華介紹,這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視頻分析系統應用前景廣泛,尤其對位於偏遠地區的無人工廠來說,可以更好實現遠程控制與管理。

挖掘更多應用場景

在創業過程中,張立華深感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前沿技術創新更離不開理論的進一步突破。2017年9月,他回歸科研一線,加入復旦大學,擔任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主要負責機器人智能硬件與操作系統研發,他還擔任智能感知與無人系統實驗室主任,負責推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科研平台建設,並參與策劃上海市市級重大科技專項。

在張立華看來,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蓬勃興起,尤其是在圖像分類、語音識別等特定領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應用,將進一步提高對生物神經系統的模擬程度,提高在復雜時變、高不確定性真實環境中的應用能力。未來的泛在智能機器人能夠更好適應各種復雜的環境,自主完成各類復雜任務。

2021年,博立科技聯合長春理工大學成立了吉林省智能科學與工程聯合重點實驗室,通過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重點突破智能感知領域關鍵技術,並研發專用智能芯片,推動技術落地。就在今年6月初,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博立科技宣布共建“人工智能及智能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平台”。

“人工智能屬於交叉學科,需要研發人員,也需要算法工程師、營銷經理等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才。我們鼓勵員工繼續學習,攻讀更高層次的學位。”張立華說,與研究機構相比,企業需要更了解用戶痛點,研發更有針對性的產品。

9月,在歐美同學會大講堂暨留學人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張立華作為歸國人員代表發言。一路回望創業路,張立華深有感觸。他表示,作為扎根科研一線的留學歸國人員,要努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人才培養,用科技創新服務產業創新,大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歸國人員要在各自的崗位上奮力拼搏,譜寫新時代海歸的精彩篇章。”張立華說。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