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打造綠色城市,讓大自然觸手可及(金台視線·關注城市更新·生態篇)

本報記者 趙 兵 朱佩嫻 向子豐
2024年10月21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輯同志:

  今年,我所在的河南信陽市浉河區在新建筆架山道路兩側綠化時,對部分區域採取了播撒鄉土草籽的方式。這種綠化方式值得肯定。

  以往為達到景觀效果,不少城市常選用名貴草種、樹種,從下種、施肥到修剪、澆灌,頗費財力和人力。而鄉土草種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最適應本地環境,有利生長,降低管護成本,提升城市綠化率。

  城市更新需要處理好城市與自然的關系,要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綠化不宜追逐“奇花異草”,盲目引進的異地綠化品種成本高,還不一定能適應當地環境。師法自然,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之路,才是城市更新綠地建設的可行之道。

  河南信陽市  陳  沉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於城市綠地越來越重視。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綠地不可或缺﹔而限於城市空間,綠地又不可多得。如何解決城市空間不足與綠色需要的矛盾?近來,記者分赴多地,探訪多個城市的綠地建設,看各地如何在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的同時,讓市民通過城市綠地親近自然、享受自然。

  擴容增綠,讓城市充滿生機

  如何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合理的綠地布局,考驗著城市建設者的智慧。

  黑龍江牡丹江市市民趙先生在來信中反映:“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牡丹江市東新安街改造后變寬了,可是原有的樹木都被連根拔掉,也沒有栽植新樹木,街道光禿禿,失去了綠意。”

  不同的城市在綠地建設中,作出了不同的平衡和選擇。趙先生所反映的,實際上是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城市都面臨的土地緊張問題。比如,市內街道為解決擁堵問題,將綠化帶拓寬為道路,老舊小區裡的綠化帶改造成停車位等等。

  “在一些人口密度大、地域狹小的城市,可以嘗試將綠地和水域有機融入城市基礎設施中,如通過河濱綠道、屋頂綠化等方式,增加城市綠地面積。”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紹晴建議,“還可以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綠地資源總量不減。”

  如專家所言,實踐中,各地在有限的空間內增綠建綠,摸索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壇頭綠地、口袋公園等,讓城市綠地見縫插針,隨處可見。

  陽光明媚的晌午,行走在湖南長沙市洋湖國家濕地公園,綠樹成蔭,光影斑駁,鳥語花香。然而,這裡曾經因周邊的種植養殖業而污染嚴重。

  “因地制宜是洋湖修復開發的重要思路。這裡本來就是一片泄洪區,水域面積廣闊,將其打造成濕地公園,不僅能夠恢復其原本調蓄洪水的功能,而且通過生態治污可以使城市綠地和內湖水體聯通共生。”洋湖國家濕地公園維護負責人陳恩說。

  借助自然恢復與人工促進恢復相結合的手段,洋湖濕地逐步“退塘還濕”,隨著生態環境逐漸改善,大面積的濕地和綠化也為市民提供了休閑的好去處。跑步、健身、戲水、攝影……市民盡情享受著城市綠地帶來的福利。

  在城市更新中,借助原有的自然生態,因地制宜提升綠地品質成為許多城市的選擇。比如,山東東營市依托黃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濕地資源﹔安徽廣德市以城區周邊山峰為背景,以環城休閑綠帶和濱水生態走廊為紐帶,形成藍綠交織、山水城互融的生態園林城市。

  “城市也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形態,綠地建設應當優先考慮保護與恢復原有生態。”陳紹晴說,“可如果完全順從原有自然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發展受限。這就需要合理規劃,讓原有生態與人工綠化在城市中共存互補。”

  走在河南洛陽市的街頭,一些十字路口的壇頭綠地頗具特色,給車水馬龍的城市道路增添了許多自然氣息。“這些交通島以前沒什麼綠植和造型。后來,我們把油鬆、置石、草花和疏林草坪融為一體,讓壇頭綠地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洛陽市開元大道一處十字路口,洛陽市城管局副局長熊紅萬介紹。

  除了道路綠化,口袋公園也是城市增綠的有效途徑。近來,家住東營市墾利區康居小區的張國強發現小區門口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能健身、能賞景、可休閑的小游園。“以前,晚上遛彎需要跑很遠,現在小區門口就能散步、健身,非常方便。”張國強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綠地建設中,需要防止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景、填湖造海等。專家和讀者表示,城市綠地建設應當以群眾的滿意度為評判標准,重視群眾的口碑和反饋。

  開源節流,讓城市綠地運營維護更可持續

  “富裕河公園河道淤泥雜草較多,河水渾濁。橋梁生鏽,護欄年久失修,有安全隱患……”今年6月,吉林長春市的李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當地公園維護不及時,問題較多。

  富裕河公園所面臨的問題頗具普遍性。城市綠地,建好更要維護好,而維護需要資金持續投入。

  在洛陽,329處城市公園、游園星羅棋布、比鄰而居,成為市民群眾家門口的綠色福利。洛陽市探索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市場化運營——在公園舉辦春節燈會廟會、牡丹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引入咖啡館、親子活動館等業態,精心策劃各類沉浸式游園活動,打造文旅消費場景,推動公園從“綠起來”到“活起來”。

  在洛陽市洛龍區尚賢苑體育公園,記者看到室內面積6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場館內,游泳池、健身房、繪畫室等一應俱全。“健身房單次隻要5塊錢,如果辦年卡,相當於1次1塊錢,非常劃算。”正在場館活動的附近居民李先生說。

  這麼便宜的價格,如何實現可持續經營?原來,當地為了滿足群眾的休閑健身需求,投資建設了這座運動場館,由當地國資平台與公益基金共同運營,並與培訓機構合作,將公益性與商業化相結合。“這座多功能場館的項目並不是都這麼便宜。健身房偏向公益性,還有游泳、繪畫、音樂等項目可以盈利。我們把公園裡體育設施的維護也推向市場,每年可以節省5萬元左右的維護費用。”洛龍區全民健身中心主任薄莉說。

  專家表示,城市綠地資金投入大、回報少,多樣化運營是一種解決思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李倞建議:“可以考慮將公園作為一種可運營的資產品牌進行建設,引入社會資本,減輕財政壓力。當然,還得有配套的制度,避免過度商業化,保障公園綠地公益性。”

  開源的同時,還需節流。如何降本增效,也是一門學問。在洛河南堤,凌波橋以西有一塊苗木林地。這裡曾經是500畝的建筑垃圾存放地,改造后,如今成了苗圃用地。“當時,洛陽修地鐵,有大概1000株大樹移植到這裡,后來我們又陸續移栽回去。”洛陽市城管局園林綠化中心副主任王鬆濤說,“有了苗圃基地,哪裡需要種樹或者工地建設需要移栽,通過苗圃基地進行移植補種,能省下不少錢。還有造景用的置石等,也是全市內流動,以此降低綠化成本。”

  與此同時,綠植的選擇也十分重要。據介紹,一棵胸徑10厘米的梧桐樹售價五六百元,一棵胸徑15厘米的銀杏樹售價大概1000元,如果不因地制宜選擇相應的樹種,花費不菲的同時,還可能造成植物水土不服,抬高養護成本。

  “在城市樹種選擇時還應注重遵循地域性原則。東營地區鹽鹼地多,在植物的選擇上應以耐鹽鹼植物為主,以提高成活率。”東營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說,栽種技術的提升,也為城市綠化降低維護成本開辟了路徑。

  “未來的城市綠地不僅是擴容建設,很多難點可能在管理提質上,公園綠地的設計、管理、運營理念和方式都需要轉換。一方面,大量的綠地養護,需要在保障公平性的前提下,產生經濟效益維持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應當讓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公園綠地,發動社會力量來支撐公園綠地發展。”李倞說。

  轉變理念,讓城市生態系統更健康宜居

  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人們對城市綠地的理解與認知也在逐步深化。城市綠地不再只是“鋼鐵水泥”的點綴,而是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基底,是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參與戶外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循著這一思路,城市綠地建設的理念映照進現實,推動了實踐的向前探索。

  湖南常德市穿紫河畔,楊柳依依,碧波蕩漾,很難想象這條河曾經是有名的臭水溝。為解決城市內澇和水體黑臭問題,常德在穿紫河沿線設置了超過13萬平方米的生態濾池,對水體進行生態淨化,增強了城市雨水蓄滲滯納能力,同時大大緩解了污水處理的壓力。“河流沿線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大為改善,沿岸文旅產業每年都獲得很好的收益。”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羅永慧說。

  陳紹晴認為,“城市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目標,還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海綿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設,就是在踐行這樣的城市生態理念,將城市綠地轉化為城市的福利,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採訪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綠地建設給當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素有“中國竹子之鄉”的廣德,在前期打造“竹鄉畫廊”旅游風景道的基礎上,又啟動了長三角生態康養基地先行區建設工作,推動生態保護和文旅康養有機融合,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廣德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綠地是一個城市的重要品牌。如何讓城市綠地更具當地特色,更彰顯其文化底蘊?

  李倞認為,彰顯本地城市特色,應當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元素,“這些特色來源於場地歷史、環境特色、適用人群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去挖掘和凝練,以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和展示空間,成為城市的名片。”

  我國各地風景迥異、地貌植被不一,城市綠地規劃與建筑布局、歷史文旅等要素的融合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參考。以廣東廣州市為例,當地特別注重融入嶺南文化精髓與本地自然特色,打造具有鮮明“廣府”“粵式”韻味的城市綠地。

  廣州市多年來借鑒和發揚嶺南園林的精巧布局與水鄉特色,在公園設計中融入假山流水、亭台樓閣,以及四季常青的熱帶植物,營造出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園林景觀。依托珠江及其支流,構建沿江綠帶和濕地公園,如海珠濕地公園,既保護了自然水系,又提供了親近自然的休閑空間,展現了廣州作為“水城”的獨特魅力。

  “禁止踩踏草坪”“公園限時開放”,多年來,類似這樣的警示牌,在各地城市綠地中都很常見。那麼,城市綠地是否“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隨著理念的轉變,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地向市民開放,讓市民融入其中——

  北京全面推進“無界公園”建設,因地制宜拆除20多家公園圍欄、圍擋,增加步道、文體等便民設施,促進公園綠地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四川綿陽市開放共享14處城市公園綠地,市民游客可以在劃定的開放共享區域開展家庭聚會、搭建帳篷、休閑游憩等,讓“生態綠”嵌入美好安逸生活﹔江蘇無錫市濱湖區將多條主次干道兩側的實體圍牆拆除,更換為大氣的透空格柵,或在白牆中融入園林式透景設計,讓“關”在牆裡的綠化景觀“走”出來……

  城市綠地,帶來了生態之美,也帶來了生活之美。期待更多城市提升綠地品質,讓綠地給城市生活增光添彩,帶來更多幸福感。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1日 07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