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跟著把頭去“抬”參

2024年08月27日09:03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7月下旬,記者來到地處長白山龍崗山脈的通化市柳河縣雲嶺野山參保護區,跟隨“參把頭”孫良珠,踏上了採參之旅。

進山前剛下過一場細雨,山裡空氣清新濕潤。孫良珠手持一根木棍,帶領記者一行人往山林深處走。不一會兒,太陽探出頭,陽光穿過樹林的縫隙洒落下來。舉目四望,草茂林密,要想在一片濃綠中找到野山參並不容易。

“長白山人把人參稱作‘棒槌’,把進山採挖人參稱為‘放山’。”68歲的孫良珠已經記不清抬過多少棵人參了,但傳統的“放山”習俗他門兒清:以前單人進山太危險,所以一般要先組織幫伙,這叫“拉幫”﹔拉幫進山時,由一位懂觀山、講道德、守信用、精通野外生存技能的“山裡通”當把頭﹔幫伙大多3人、5人、7人,忌雙數,講究“去單回雙”——放山人把人參也看作是人,採到人參就成雙數了。

走了半晌,孫良珠在山林裡發現了一株野山參。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一顆顆鮮紅的參籽在一片翠綠中格外醒目。

“棒槌——”

“什麼貨?”

“五匹葉!”

“快當!快當!”

響亮的一問一答在山間回響。“這是放山人的‘行話’。”孫良珠說,放山人發現野山參時要喊“棒槌”,這叫喊山,其他的放山人要回應,叫接山﹔當發現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表明這棵人參已經生長許多年,是人參中的珍品,大伙兒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叫賀山。“快當”是滿語,有順利、吉利、祝賀的意思,許多放山工具名字前都冠有“快當”兩字,就是為討個口彩。

宋代類書《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長白山區已經有人採挖人參。當時的燕王慕容皝給晉朝大臣顧和寫信說:“今致人參十斤。”在長期尋採野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包括專用語言、行為規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專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內容的獨特習俗。如今,這種古老的採參習俗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喊山完畢,孫良珠從背包裡掏出一個紅布包放在地上攤開。“這些都是我抬參的工具,有鹿角、快當剪子、快當鋸、快當簽子。”孫良珠說著,拿出一根兩頭拴有銅錢的紅繩系在人參的主莖上,“這叫‘索寶繩’。傳說人參有靈性,會滿山跑,用它可以鎖住人參。”然后,孫良珠在周圍折兩根樹枝,插在人參植株的兩側,“這叫‘搭梁’,圖個吉祥”。做完這些,孫良珠跪拜山神老把頭以示感謝。

“放山人一般不說‘挖參’,說‘抬’參,寓意人參很大、很重,需要抬出來,也示人參的珍貴。”孫良珠說,抬參是個細致活兒。因為人參的根系在腐殖土層裡錯綜盤繞,要挖出一棵完整的人參,任何細小的根須都不能弄斷,否則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接下來,孫良珠俯下身子,雙膝跪地,用手一點點扒開人參周圍的亂草樹葉,再用快當剪子清除人參周圍的雜草。清理完地面,他小心翼翼地用快當簽子撥除人參周圍的泥土,確定參體的走向,細心地清理每一根人參須。快當簽子是鹿骨做的,堅硬光滑,不吸水、不霉變、不易劃傷人參。

漸漸地,人參的根須輪廓顯現出來,孫良珠順著根須用手一點點往下挖。良久,一條條完整的根須從土裡露出來,孫良珠輕輕抖落人參根須上的泥土,一棵根須完整的野山參就這樣被“抬”出來了。

“一、二、三、四、五、六……”孫良珠仔細端詳剛抬出的人參,“人參要看蘆和碗,一般一個蘆碗代表一年。這應該是一根22年的參。”

半天的跪地勞作,終於收獲一棵靈秀的野山參。“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就是‘抬大留小’。”孫良珠說,放山人會把小人參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后人挖﹔遇到人參種子熟紅的,抬參后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撒播到土裡,讓其能繼續長出人參留給后人。

(文字: 熊 建 孫亞慧 王美華 視頻:李成偉)

(責編:李成偉、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