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問汛“七下八上”

2024年07月20日08:45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問汛“七下八上”

  7月16日,吉林省正式進入“七下八上”這一防汛重要階段,在接下來的近一個月裡,將是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間,打好防汛這場硬仗,責任重之又重。

  面對嚴峻復雜的防汛形勢,如何壓緊壓實防汛責任?怎樣高效指揮應對?如何最大程度保障群眾安全?

  近日,記者跟隨省安委會辦公室、省應急管理廳組織的“白山鬆水安全行”採訪團走到防汛一線,當面問、當面聽、實地看。

  一問縣長:如何壓緊壓實防汛責任?

  入汛以來,永吉縣已經歷了5場顯著降雨,考驗著全縣防汛體系。

  “壓緊壓實防汛工作責任,是防汛的關鍵所在。”永吉縣委副書記、縣長林海策告訴記者,永吉縣按照防汛風險紅橙黃藍四色分級,在縣城落實以“社區書記、副主任、中心戶、單元長”為中心的四級防汛聯絡體系,下派881名縣直機關干部對縣城9個社區445棟樓區進行包保。在農村落實“十戶聯保”和“一對一包保”,為的是在應急狀態下人員安全轉移安置。

  從上到下涉及上千人,如何保証全員落實全員明確?

  永吉縣的辦法是核實、抽查、再抽查。

  “必須核實每個人,光是打電話往往就要連續打上半個月。”林海策介紹,由縣防汛辦組織人員對防汛責任人進行全面電話核實,並逐一發送短信提醒。在汛期,不定期電話抽查各防汛責任人履責盡責情況,特別是降雨期間,抽查有關責任人在崗在位情況。此外,縣兩辦督查室還要對防汛責任人進行再次抽查。最后,防汛責任人名單交縣紀委,一旦發現問題將嚴肅處理。

  二問防汛辦主任:面對汛情,如何高效應對?

  “請大青咀鎮匯報物資准備情況。”

  “大青咀鎮收到……”

  在德惠市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各鄉鎮、村正在進行同步視頻連線。

  據德惠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應急管理局局長李振權介紹,利用現有科技手段,德惠市建立了應急管理綜合平台,可與全市20個鄉鎮街、316個村(社區)進行現場視頻連線,實時預警叫應、會商研判。

  汛情如虎,坐在指揮室如何能第一時間了解現場情況?

  隨著鼠標輕點,大屏幕畫面切換,轄區內重點區域水位清晰顯示。

  李振權告訴記者,通過布置視頻監控點位,指揮中心可實時查看域內江河上、中、下游水位變化,堤外村屯臨水情況和城區低窪易澇點積水情況。並且,利用網絡專線將“吉林省防汛抗旱應急監測和決策支持系統”延伸到了20個鄉鎮街,實現了防汛信息共享、預警叫應同步。

  此外,通過指揮平台還可查看天氣變化、工程分布、水庫蓄水、物資儲備、隊伍分布、應急通訊、機械准備等情況,為指揮決策提供支撐。

  三問村黨支部書記:如何最大程度保障群眾安全?

  “村民們請注意!請大家趕快集中到村部!”伴隨著村裡大喇叭響起,村民們迅速來到村部登上轉移車輛,前往安置點。這是永吉縣口前鎮官馬山村舉行防汛應急演練的一幕。

  官馬山村,一面迎山,一面向水,雨大時極易發生山洪。

  “溫德河水沖下來,頭一波水頭就有1人多高,水最深的時候房頂都漫過去了。”村民付燕萍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對於2017年的大水她仍然記憶猶新。

  在村部院裡,兩個雨量監測桶十分顯眼。據介紹,監測桶與報警器相連,降水量一旦超過每小時30毫米,就會自動發出警報。

  防汛減災,就是與時間賽跑。官馬山村黨支部書記侯冬旭說:“達到風險標准立刻轉移村民,絕不大意。”

  侯冬旭告訴記者,村裡制定了“網格化+十戶聯防”機制,由專門的轉移負責人組織動員到戶到人,按預案路線轉移。最后經清點、統計,上報人數。

  “除了第一時間轉移村民,還要注意讓村民不提前返回。”侯冬旭說,村民被轉移后,若雨勢減弱,部分村民便急於返回家中。然而,一旦雨勢再度增強,這將極為危險。

  “村裡會在安置點提供食物水果,安撫村民情緒,讓大家不冒險回家。”侯冬旭說。(邱國強 李成財)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