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觀察︱黑土地種出“金粒粒”,吉林省科技小院顯身手!

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2024年07月01日10:38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如今,吉林省科技小院的發展已走過15個春秋,105個科技小院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全省的覆蓋,實現了“建設一個小院,入駐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輻射一片鄉村”的工作成效。

“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人們常這樣形容黑土地的肥沃,如何在保護性耕種的同時,讓黑土地種出更多“金粒粒”?這是吉林眾多科技小院一直研究的課題,一起來看看他們與黑土地的故事。

研究推廣綠色種植技術 為黑土地加“油”

在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綠油油的玉米苗茁壯成長,一眼望不到頭。一棟白色二層小樓,“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吉林梨樹玉米科技小院成立於2009年,由中國農業大學與吉林農業大學共同創建。

“梨樹玉米科技小院是建立在梨樹縣田間地頭的科研基地,零距離、零時差地開展縣域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同時為農業發展培養專業型人才。”吉林梨樹玉米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馮國忠介紹。

梨樹玉米科技小院教授正在給學生進行田間指導。(梨樹玉米科技小院)

梨樹玉米科技小院的教授正在給學生進行田間指導。(梨樹玉米科技小院供圖)

針對梨樹縣玉米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黑土退化問題以及農業綠色發展限制因素,梨樹玉米科技小院開展了以土壤少免耕、秸稈還田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基於黑土地保護條件下的玉米養分綜合管理、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綠色種植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服務等工作。

解民生。梨樹玉米科技小院在梨樹縣建立了“科技小院+地方農技推廣部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推廣模式,黑土地保護與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實現玉米增產8.2%—10.5%。

治學問。自成立以來,梨樹玉米科技小院在科技創新方面,作物節肥增效、高產高效、農業綠色發展等相關研究成果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80余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共計培訓農民2萬余人次,每年技術服務面積40萬畝、輻射面積超過80萬畝。

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一邊實驗一邊學習,深入到農民中間解決實際問題,將技術有效地落實到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科技服務,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希望播撒在黑土地裡。

突破水稻生產瓶頸 “魚和熊掌”都可得

在吉林省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的和龍稻米科技小院,綠油油的水稻秧苗在田間整齊排列,長勢喜人。“目前水稻已經進入分蘖期,要注意虫害和草害防控和水肥管理,確保提早構建好有效群體。”吉林和龍稻米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傅民杰說。

和龍稻米科技小院師生們正在進行水稻插秧。(和龍稻米科技小院供圖)

和龍稻米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正在進行水稻插秧。(和龍稻米科技小院供圖)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地水稻存在許多生產瓶頸,未發揮延邊地區資源與特產優勢。”傅民杰介紹,和龍稻米科技小院前身為延邊大學副教授傅民杰早期開展項目的試驗基地。

為解決水稻生產問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鄉村振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23年,吉林和龍稻米科技小院揭牌成立,依托和龍市東城鎮淳哲有機大米農場有限公司的63公頃自有水田,開展水稻育苗和提質增效技術試驗與示范。

“我們在依托單位開展了水稻優質育苗技術指導,並在生產田中開展了水稻群體調控與水肥管理耦合技術示范。通過密度、水分及施肥多因子的耦合處理,探索適於延邊地區冷涼氣候條件下的水稻豐產優質栽培技術。”傅民杰說。

基於該技術的篩選、優化與示范,可為科技小院增產5%,節本增效5%以上,產量質量雙提升,“魚和熊掌”都可得。

和龍稻米科技小院所在的光東村是吉林省紅色現代農村旅游示范村,科技小院的試驗田、示范地均在旅游線路的核心區,生長季節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和觀摩者參觀,許多人會問“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有時還會涉及其他與水稻生產的相關問題。

土地作“黑板”,把作物當“教材”。傅民杰與學生們會耐心講解試驗與示范的目標、方法,宣傳了農業科技,向游客與參觀者展現農業科學研究的方法、過程和結果。

“未來,小院將繼續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及成果示范,將更多科研成果向小院及周邊區域傳播推廣。同時,聯合農村發展領域師生,強化科技小院稻米銷售,加強小院稻米品牌建設,促進名優大米產品營銷,為依托企業和周邊農戶產品增值提供更多技術和人才支持。”傅民杰說。

強化示范引領 以“小雜糧”成就“大產業”

在吉林省雙遼市臥虎鎮協力村,花生地裡的“四粒紅”已經發芽,駐院研究生安昱霖博士正帶領沈志遠等一眾師弟師妹們在田間調研試驗田花生出苗情況。

“四粒紅是本地的老品種了,通過花生—玉米間作種植模式,輔以我們研制的花生專用肥料,至少能夠增產10%。”吉林雙遼花生科技小院指導教師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忠慶博士介紹。

雙遼花生科技小院師生們正在察看花生的生長情況。(雙遼花生科技小院供圖)

雙遼花生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正在田間調研試驗田花生出苗情況。(雙遼花生科技小院供圖)

近年來,雙遼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花生等高效作物種植,致力打造東北地區雜糧種植樣板基地和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雜糧集散地和物流交易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吉林雙遼花生科技小院應運而生。

雙遼花生科技小院於2022年成立,是吉林省首批獲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和中國農技協支持建設的科技小院,由吉林省科協、吉林農業大學和吉林省沃億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2023年,雙遼花生科技小院以農技推廣、技術示范、產品研發應用為核心,開展科技小院相關工作。

針對花生缺鐵黃化症等問題,駐院研究生利用與吉林省沃億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共建的省級試驗平台“吉農沃億佳科研中心”,聯合研制了以新型納米肥料技術為技術核心,集成硫元素與鐵元素的新型硫包鐵肥,可有效解決花生缺鐵黃化症,同時有效延緩養分釋放,降低土壤pH,並有效提升花生莢果產量16%—20%。

“花生和玉米間作、輪作的保護性耕種模式可以減少對當地水土的腐蝕,並很大程度上防止風蝕。”張忠慶說,以花生—玉米輪作的保護性耕作示范為推廣主體,小院在當地形成示范面積100畝,帶動面積3000畝。

“通過在生產一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鞏固所學,打造心系三農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源源不斷的研究生培養,使小院成為高度集成化,專業化的農村科技文化載體。”張忠慶說。

接下來,小院將繼續立足專業特色,開展吉林省中西部花生養分資源高效管理模式構建,花生相關肥料產品的研制與應用等內容,並嘗試花生良種推廣,花生深加工技術探究,助力雙遼市花生產業發展,並輻射吉林省中西部地區,以“小雜糧”成就“大產業”。

2021年6月,吉林省科協牽頭成立了中國農技協吉林省科技小院聯盟,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吉林省科協逐漸打造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科協主導、部門聯動、院校支撐、實體帶動、農民受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科技小院創建模式。

目前,吉林省科技小院涵蓋玉米、水稻、雜糧、肉牛、肉羊、黑豬、人參、梅花鹿、小漿果、食用菌等48個產業類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小院矩陣”。

以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讓黑土地種出更多的“金粒粒”,吉林省科技小院在鄉村振興的舞台上大顯身手,讓“科技”扎根泥土,讓“果實”結遍田間。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