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李玉:“把菌菇事業納入生命周期並為之奮斗終身”

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
2024年06月24日16:07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他是我國黏菌研究的開拓者,是“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倡導者,也是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創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如今80歲的他,仍然心系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依舊帶著學生奔走在實驗室、田間地頭。

6月24日,備受矚目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踐行科技報國的初心,李玉一直在路上。他說:“作為一名‘80后’,我希望能站好最后一班崗,讓學科不斷發展、永遠發展,在食用菌領域創造更多中國人的方案,中國人的智慧。”

為菌物資源保育提供中國方案

“1978年,中國食用菌產量僅有5.7萬噸,當時中國的菌物研究起步較晚,全世界發現了500多種黏菌,卻沒有一種是由中國人命名的。”回憶起如何與菌菇結下的不解之緣,李玉說。

“一定要在這個領域做出成果,為中國人爭口氣。”40多年來,李玉深耕黏菌研究,在這個單調而又枯燥的研究領域裡,不斷探索、艱難前行。

在吉林農業大學畢業后,李玉留校任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為摸清菌物“家底”,他帶著學生跑遍全國各地調查菌物資源,對菌物資源開展收集和保存等基礎研究。

40多年來,李玉幾乎跑遍了我國的名山大川,對我國典型生態系統進行了菌物資源調查及系統分類研究,發表新種130余個,記錄中國黏菌430余種,佔世界已知種的43%,李玉也成為了第一個為黏菌命名的中國人。

李玉(左二)與團隊成員共同查看實驗數據。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李玉(左二)與團隊成員共同查看實驗數據。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把幾十年野外採集的菌物樣本進行整理,建立了吉林農業大學菌物標本館(HMJAU),已成為我國年進量最大、現代化管理、供真菌系統與演化生物學研究和資源開發利用參考的真菌標本保藏基地,為我國菌類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不僅如此,李玉開創了“一區一館五庫”菌物保育技術體系,率先在我國建成菌物保育區,建立了國際領先、年入庫量全國最多的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保存標本和菌種10萬余份,考証、重新命名食用菌936個、藥用菌473個。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藥用菌主栽新品種42個。創新集成了菌物資源保護體系與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為系統保護我國菌物多樣性、推動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大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讓中國發展成食用菌產業強國

“科技報國,奮斗有我,對這個夢想,我滿懷信心。”採訪中,李玉介紹了一組數據,中國食用菌年產量40年來增長了700倍,從1978年5.7萬噸到目前超4000萬噸,年產值達3000多億元。

“40年,700倍!現在中國在食用菌產量上保持世界領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產業大國。”李玉說,但他更大的夢想是讓中國發展為食用菌產業強國,讓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菇類可以點草成金。”李玉認為,蘑菇不只是一盤菜,還是繼糧、油、果、蔬后的第五大農業種植業。食用菌產品不能局限於鮮品和干品放在飯桌上,還要發展食用菌深加工。“一是食用菌主食化,比如做成香菇面條、素食面,二是制成各種醬類,全株高值化利用。”

以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利用為核心,李玉開展了食用菌系列功能食品、新材料等130余種新產品研發,將食用菌的可食化利用率由70%提高到100%,促進了食藥用菌精深加工和產業鏈的延伸。

不僅如此,李玉認為,食用菌產業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他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論使木腐菌從“吃木”變為“吃草”,在循環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黑木耳大田“地栽”革命性轉變,種植面積36年躍升1000倍。

如今,在李玉的助推下,吉林蛟河已成為木耳產業重鎮﹔玉木耳成為吉林洮南好田村的幸福產業﹔吉林汪清籌辦了中國汪清第一屆黑木耳節……“食用菌產業已經形成了‘種養加’全產業鏈模式,實現了精准育種、智能栽培、高質量加工,打造了食藥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李玉說。

筑牢菌物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

傳道授業解惑,立德立功立言。作為全國優秀教師和國家級教學名師,任教以來,李玉一直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講《菌物資源學》和《植物病理學》等十幾門課程。如今,80高齡的他現在仍堅持給本科生上第一堂專業課。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一個學科保持青春的最有力的支撐。第一堂專業課,我希望學生們能建立對菌物的熱愛,樹立獻身這份事業的情懷。”李玉說。

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院學生做實驗。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院學生做實驗。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回首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科的發展歷程:2002年,創立了全國首個“食藥用菌”專科專業﹔2009年,升級為“應用生物技術(食用菌方向)”本科專業﹔2019年,更名為“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成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02年開始,先后拓展出菌物學碩士、博士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從而建成了國內外第一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學學科發展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此外,李玉還在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科倡導實施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遴選成立了英才班,形成了菌物學科“本碩博”連讀的培養模式,構建了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全覆蓋的專業人才培養鏈條。

學科已培養出數千名菌物人才,僅李玉指導培養的菌物學領域碩士研究生就已近300人,博士研究生超過100人。“我們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創新,成立菌物學院,就是希望學科、團隊后繼有人,研究出更多的成果支撐我們國家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李玉說。

把自己稱為蘑菇人,保持“80后”工作狀態,李玉真正有著“把菌菇事業納入生命周期並為之奮斗終身”的情懷。

“情懷是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動力,我將持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促進菌物學科不斷發展、永遠發展,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創造更多中國人的方案,提供更多中國人的智慧。”李玉說。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