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大學裡的長春”如何加快建設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很多人形象地說“長春是一個坐落在大學裡的城市”,因為這座城市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建筑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
豐富的科教資源,成就了長春在“人才第一資源”上的獨特優勢,也為創新第一動力提供了豐沛的內勁。
在6月21日舉行“推動吉林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首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長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子聯回答了長春市如何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振興突破發展優勢等相關問題。
“目前,長春市形成了‘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3家科研機構+49所高校’的創新基礎力量。”王子聯介紹,自去年開始,長春市學習先進城市經驗,歷史性重塑創新發展格局,把地校院企積極性全面調動起來,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突破2000項、增長1.4倍,取得了氫能列車、雙飛翼無人機等一批國際、國內首創性成果,長春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躍升到第31位。
據悉,當前,長春市正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力建設北湖未來科學城、永春現代生物醫藥城兩大創新平台,加快打造全省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質生產力集聚區。
王子聯介紹,在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振興突破發展優勢方面,長春市重點做了四方面工作:
——圍繞國家戰略抓創新源頭。當前,長春市正加快推進現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注重發揮一汽、長客等國家級“鏈主”企業作用,實施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比如一汽自主研發的超高速電驅、全固態電池,在新能源智能網聯領域實現了領跑。未來,將爭取更多全國乃至全球原創性的成果和技術在長春產生、應用。
——圍繞科技成果抓轉化應用。根據統計,長春市每年產生科技成果1萬項左右,其中包括一些概念性、理論性的成果,充分發揮長春市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委員會作用,市長、校長、董事長“三長聯動”,狠抓成果供需的精准對接,去年本地轉化達到2050項,力爭“十四五”末本地轉化達到4000項左右。
——圍繞成果轉化抓平台建設。建設概念驗証中心、科技產業園區,推動成果生成項目和企業。集中全市優質資源,重點打造北湖未來科學城,建設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集成果展示、孵化、轉化、路演、風投等功能於一體,和周邊的基金小鎮、專利交易中心、智慧法務區連點成片。同時,建設永春現代生物醫藥城,招引落地一批醫藥研發、生產項目。
——圍繞支持創新抓投入引導。去年以來長春市出台了創新17條、汽車10條、光電20條、醫藥7條、文旅10條、數字6條等政策措施,拿出30多億“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和產業培育,為陳學思等7位院士提供了每人1000萬的項目資金支持。建立了種子、天使、創投、產業基金,已投資項目249個、投資額達到80.5億。
“我們堅信,隻要一以貫之把創新抓下去,就一定能夠闖出一條長春振興突破的新路來。”王子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