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憑一己之力,把東北人吃辣提升到全國水平!

吉林延邊憑借一己之力把東北人吃辣能力提升到了全國水平。
延邊的辣,辣得五彩繽紛,延邊的朝鮮族同胞把辣椒玩出了花。
歷史記載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線同步進行。一條線路是浙江一帶的“海上絲綢之路”,另一條路線就是東北遼東地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冰雪絲綢之路”。
而生活在這裡的朝鮮族人民,就成了最早接觸到辣椒的民族,吃辣的歷史源遠流長。
作家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就提到:“中國不少省份的人都愛吃辣椒。雲、貴、川、黔、湘、贛。延邊朝鮮族也極能吃辣。”
除了歷史原因,朝鮮族同胞能吃辣也與東北地區的地理和氣候有關。
在一年有半年冬天的東北,取暖就成了重要問題,而具有暖身效果的辣椒,就成了當地人的熱愛。
而東北的黑土地,則非常適合種植辣椒。比如被譽為"中國辣椒第一城"的吉林洮南,就適宜生長朝鮮族料理最偏愛的辣椒品種:金塔。
中國出口韓國的辣椒80%以上來源於洮南,而延邊地區就更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有了如此悠久的吃辣傳統,朝鮮族同胞也就形成了細致入微的辣椒深加工。
延邊的辣椒,會切碎了,磨細了,做成粉,熬成醬。而這粉和醬還會根據形態、口味不同而分出多種品類。
比如說辣椒粉,就會分為特細、細粉、中粗、大粗,微辣、中辣、特辣,去籽、留籽等,各種排列組合加起來有十數種。
辣椒粉主要出現在我們吃烤肉和烤串的時候,店家根據不同的辣度做成不同的蘸料,豐儉由人。
這還只是初加工,真正能展現延邊美食靈魂的,還得是辣椒醬。在延邊的菜市場裡,就專門有賣醬的攤位,泡菜醬、拌飯醬、拌菜醬、辣湯醬……不一而足。
這些醬在具體口味上各有不同,服務於不同的吃法,比如辣炒和拌飯的醬偏黏稠,要的就是黏黏糊糊的感覺。而辣白菜醬裡加入了蘋果梨,牛肉湯醬裡加入了蘇子葉,這都是為了增加菜肴的風味。
還有用來蒸明太魚的醬、蘸蔬菜的醬、拌涼菜的醬……感覺朝鮮族同胞為每一種食材都研發了適合它的醬料。
用辣椒制作的形形色色的醬料,再搭配上各種山野菜制成的五花八門的泡菜,便構成了延邊獨特的飲食風格,這也是真正的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極致。
從口味上來說,延邊的辣有冰辣、咸辣、香辣、甜辣……
冰辣的代表自然就是延邊冷面。炎炎夏日,弄一個冰碗盛面,再狠狠地蒯一勺辣醬拌進去,那真是冷得打顫,辣得冒汗。一個字就是爽。再搭配上一盤鍋包肉,這就組成了兩個字——幸福。
延邊的咸辣和甜辣可以放在一起說,代表就是朝鮮族的辣白菜,至於做成什麼口味,就看你放多少糖。
把新鮮的大白菜洗淨切開,不要錢似的一層層抹上辣椒、撒上白糖,剩下的就交給時間。發酵的辣白菜脆嫩微酸,還帶著那麼一絲絲的甜。
對於朝鮮族飲食來說,辣白菜就像蔥花,每道菜裡都可以加,炒年糕裡有它,部隊火鍋裡有它,冷面裡有它,辣白菜炒飯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說香辣,香辣還用說嗎?辣炒年糕、辣炒八爪魚、辣炒米腸、辣炒五花肉、辣炒明太魚……辣炒一切!
一道道辣炒菜肴端上來,整個餐桌上紅通通一片。
八爪魚、明太魚……貌似延邊人很愛吃海鮮?說對了,作為一個不沿海的邊境地區,延邊卻是海鮮集散地。
北邊俄羅斯來的帝王蟹、大型貝類,南邊大連港來的明太魚、鮑魚會聚於此,再經過加工發往國內外。
這也意味著在延邊吃海鮮,便宜,新鮮。再配上各種辣醬,就形成了風味極其獨特的海鮮盛宴。
這兩年流行起來的辣醬蟹,綜合了鮮與辣兩種口味,果凍一樣的蟹肉蟹黃再配上灼燒味蕾的辣醬,帶給食客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沒吃之前,害怕,吃過之后,上癮。
正是因為朝鮮族同胞把辣椒玩出了花的飲食文化,才讓延邊和它的首府延吉市成了必須打卡的美食勝地。
(來源:悠游吉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