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

曹 慧
2024年03月12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自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后,這是中央一號文件第三次提到“樹立大食物觀”,將其作為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的重要舉措。

  2016年,“樹立大食物觀”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放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一節,強調“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樹立大食物觀”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從“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角度出發,強調“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跳出向傳統種植、養殖要食物的思維模式,全方位、立體化地拓展食物來源。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提樹立大食物觀,與大農業觀並列,這其中有兩方面含義:

  首先是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強調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當前中國居民食物消費正由以谷物、蔬菜等植物性消費為主的單一模式向動、植物性消費並重的多元模式轉變。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與居民食物需求變化相適應,不僅要守住“米袋子”,還要提穩“菜籃子”,抓牢“油瓶子”,抱好“奶罐子”。“大農業觀”是從供給角度,對照“大食物觀”的要求,推動農業從以往僅注重保數量,轉向保多樣、保質量。既要農林牧漁並舉,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有效供給,更要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瞄准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和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向市場緊缺產品調,向優質特色產品調,向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其次是強調糧食和副食品之間的統籌。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礎。糧食既可以是口糧,成為居民食物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可以是飼料糧,轉化為肉、蛋、奶等其他食物。強調“大食物觀”不能放鬆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蛋奶、水菜果等副食品的國內供給,既不能缺項,也不能顧此失彼。中國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糧食生產面臨的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要做到既保証糧食生產,又提升副食品供給能力,就要破除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的“緊箍咒”,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中國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樹立大農業觀,也要將這些國土空間納入農業發展的資源范圍內。通過開發大資源,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滿足人們對大食物的需求。

  中國將如何落實“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首先,穩糧擴油,這是基礎中的基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支持發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其次,提穩“菜籃子”,加強“菜籃子”產品應急供應和生豬產能調控,穩定牛羊肉基礎生產能力,促進奶業供需平衡﹔再者,合理利用多樣化自然資源,支持深遠海養殖,開發森林食品,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新提法,目的在於全面摸清國內食物供給資源的“家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雖然是拓寬食物來源的重要渠道,但在開發利用中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這就要求我們准確掌握森林、草原、水域等國土資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狀況,建立集資源分布、技術儲備、市場信息為一體的基礎數據庫。依托數據庫開展食物資源存量、可開採量及開發潛力評估,結合技術可行性和生態保護要求,劃定禁止開發、可開發、可提升三類空間,明確開發重點區域和優先序,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作者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