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特別策劃·五個維度看德惠融媒體報道
文化德惠|走進德惠市博物館,探尋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與綻放

“‘一江四河’孕育了德惠地區的古代文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德惠的先民就踏上了這片熱土……”走進德惠市博物館一樓,一件件古朴厚重的陶器、精雕細琢的石器將歷史的車輪拉回到數千年前。德惠市博物館副館長劉全樂細數著這些文物的歷史,也翻開了這座城市的扉頁。
德惠市博物館內展出的漢代陶器。人民網 李成偉攝
德惠歷史悠久,古為東北最古老的肅慎族居住地。兩漢時期出土的陶器,金代攬頭窩堡遺址、后城子古城內出土的建筑構件、農業生產工具、車馬器具和兵器,明清時期德惠地區作為“魚米之鄉”有力佐証的貢江碑,康熙東巡的重要見証物“康熙御筆之寶”鑲嵌銅印……一件件文物都是德惠燦爛文明的印記。
館內藏品展示著德惠的千年古韻。人民網 李成偉攝
德惠市博物館於2022年12月,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集博物展覽、文物保護、征集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功能為一體,現館藏文物1194件套,有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德惠市民正在參觀、觀摩文物,了解德惠歷史。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而德惠市博物館自身,也是文物建筑。
德惠市博物館館舍是中東鐵路附屬建筑,是解放戰爭德惠戰役紀念地舊址,始建於1903年,也就是當地人所熟知的“大白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目望去,“大白樓”外牆黃白相間的配色典雅別致,深綠色的拱形窗透著異域風情。
德惠市博物館也被當地人稱為“大白樓”。(德惠市委宣傳部供圖)
“大白樓見証了中東鐵路的歲月,建成后做過學校、商店、公寓、鐵路職工宿舍,解放戰爭時做過國民黨新一軍50師潘玉琨指揮部,新中國成立以后做過縣政府辦公樓,還用作過校辦工廠……”劉全樂說,一座“大白樓”的歷史也是德惠的發展史。
“當時,中東鐵路一經通車,沿線車站迅速成為物資轉運、人口換乘流動的平台和據點,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往來遷移密集,沿線商業隨之迅速發展,促成沿線工商業集鎮迅速形成,由此造就了東北區域城市的大批量產生,構建起了一個線性城市帶景觀。這其中,出現了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大型樞紐城市和四平、德惠、雙城、牡丹江、綏芬河等一系列二三級的鐵路中心城市。”劉全樂說。
位於二樓的中東鐵路陳列展,展示的便是這一時期中東鐵路及其附屬建筑歷經的百年風雨。
而一個縣級博物館又該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了方便觀眾參觀,德惠市博物館創建“德惠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服務平台,設置情況簡介、活動發布、宣傳、參觀預約和虛擬展館功能。截至目前,線上預約觀眾超5512人次,虛擬展館瀏覽人數達到14513人次。
2023年五四青年節,德惠市博物館舉辦“五四共青團走進博物館”活動,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德惠歷史文化。(資料圖片。德惠市博物館供圖)
發展到如今,德惠市博物館還承擔起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等重任,自開放至今舉辦了“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五四精神進校園主題展”、長春地區考古工作掠影、“八一建軍節—紅色精神宣講—三下江南戰役德惠英雄事跡”等多項活動。
2023年春節,德惠市博物館開展“德惠市兒女回家過大年”活動。(資料圖片。德惠市博物館供圖)
截至目前,德惠市博物館年累計接待政府機關、學校、社會團隊共73個,並為70個團隊、2563人提供了講解服務,博物館累計服務人群6.5萬余人次。
2023年2月,德惠市第六小學六年五班組織學生參觀德惠市博物館。(資料圖片。德惠市博物館供圖)
博物館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沉浸的底蘊。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也都有溫度,都在講述著它與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德惠市以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賡續歷史文脈,守護精神家園,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實現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讓文化之花滿城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