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特別策劃·五個維度看德惠融媒體報道
讓廣大創業者在德惠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讓返鄉創業者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內在活力,讓他們在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記者近日在吉林德惠多地多行業採訪時,不僅看到廣袤田野上,當地為廣大創業者們提供的出彩舞台,更看到了他們奮勇爭先的信心和干勁。
近年來,德惠市以創業帶就業、就業促增收為目標,高度重視創業工作,通過採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創業政策體系、建立創業保障體系等舉措,鼓勵支持返鄉人員領辦創辦企業、發展農村新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返鄉創業人員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
“蟹”逅最美豐收季
返鄉創業追逐“心”夢想
王洪岩說自己不善言談,可一提到家裡的水稻田,話匣子就打開了。
“最近這幾年,村民們的餐桌前總是少不了大螃蟹!為啥?因為我們養螃蟹呀,水稻田裡多著呢!”
“今年行情好呀!首先是糧食大豐收,另外稻田蟹養出經驗了,一塊地、兩份收入。”
……
王洪岩是德惠市菜園子鎮吉惠園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德惠市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2018年,王洪岩開始創業,試驗稻田養殖螃蟹技術,沒想到這一試,稻花香更“香”了、土地利用率更高了、村民收入又提升了。
王洪岩(右1)在稻田中忙碌。(資料照片)人民網記者李洋 攝
“自從養起稻田蟹,我們這兒的大米都更受非常歡迎了。”王洪岩說,這是一種一舉兩得的生態種養模式。一方面螃蟹能給水稻鬆土、除草、捉虫,螃蟹的糞便還能提高稻米的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水稻米不洒農藥,產出綠色有機米,還提高了螃蟹、水稻品質。
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王洪岩在種田養蟹方面下足了功夫。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到研究院所實地查看和學習養殖經驗成為了他每年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2022年,王洪岩還學習大眼幼體即扣蟹養殖技術,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種植和養殖水平。
王洪岩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做一個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經濟帶頭人。幾年來,他充分發揮經營主體帶頭人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一名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在他看來,幫扶最為重要的一步,是“扶志”與“扶智”雙結合。他無償為農民講解稻田養蟹技術,幫助農民做好田間工程,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輻射帶動100多公頃的稻蟹種養面積,涉及30余戶農戶,使每戶農戶平均每公頃增收達5000余元。
秋風起,蟹兒肥。看著水稻田裡正冒著氣泡的大螃蟹,王洪岩顯得很知足。眼下,王洪岩正每天研究著培育優質蟹苗等工作,他心中暗自鼓勁,一定以特色產業為引擎,讓村裡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鮮切花夫婦創業記
家庭農場開出致富花
走進程雪家庭農場的玫瑰大棚,工人們正在花叢中忙碌著,伴隨著剪刀的咔嚓聲,一枝枝嬌美的玫瑰被剪下送往包裝車間。
程雪家庭農場是楊雪和他的愛人一同建立起來的鮮切花產銷基地。因丈夫姓程,自己名字為雪,將農場取名為程雪家庭農場。
“最早我丈夫在長春的一家花店打工,我們一直想啊,要是有一家屬於自己的花店該多好,要不咱回老家種花怎麼樣?”夫妻二人一拍即合。2011年,程雪家庭農場正式營業。從最初培育時的艱辛,到后來收獲滿園的花香,夫婦倆一直充滿著干勁兒。
如今,該農場已有35棟大棚,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種有戴安娜、卡羅拉、法蘭西、冷美人等20余個品種,主要銷往德惠、長春、哈爾濱等地,由於鮮花品質好、價格實惠,備受客戶青睞和好評,供不應求。
楊雪在大棚中查看鮮花長勢。(資料照片)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順著沿河村一直往前走,程雪家庭農場的這條路修得平坦筆直,楊雪頗為自豪,“這是政府免費為我們修的致富路,正是因為這條路,我們的創業之路更好走了!”
回憶著創業路上的酸甜苦辣,楊雪充滿著感慨:“在家鄉創業的這些年,政府給予了我們好多幫助,不僅在創業初期幫助我們解決了資金問題,同時還為我們申請了很多惠農政策。也讓我們在這裡生活得既安寧又充滿斗志。”
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越來越好,夫妻倆也正積極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從前期種養、維護,到后期銷售、配貨,除了長期用工外,每到節假日鮮花大量上市時,會雇上百名臨時工。
楊雪表示,下一步,農場計劃依托玫瑰花產業基礎,進一步豐富農場經營項目,完善包裝車間,聘請插花老師,開展採摘、插花旅游項目,切實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示范引領作用。
農機唱“主角”
豐收滿地“金”
大型農機下田耕種“事半功倍”!在德惠市米沙子鎮豐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新農人魯旭未正研究著春耕時採購大型農機的事宜。
魯旭未是德惠市米沙子鎮德潤家庭農場負責人。2014年,他毅然決定返鄉創業,經過不斷努力探索、學習,總結經驗,開始帶領鄉親們一起推廣免耕播種技術。如今,德潤家庭農場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面積達到600多公頃,保護了黑土地,節約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聊起創業之路,魯旭未感慨頗深:“我是腳踩著這片黑土地長大的孩子,我要在這片黑土地上深耕!”
2023年德惠市喜迎豐收。(資料照片)德惠市委宣傳部供圖
“過去說到種地,全靠‘老天賞飯’,沒那麼容易,大家都勸我別瞎折騰了,但我深知農業科技的力量,我要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闖出屬於自己的大苞米事業。”魯旭未說道。
要想種地種得好,關鍵在科技。2015年,魯旭未購進了130型苗期施肥深鬆機,實現了小喇叭口期深鬆施肥,深鬆能夠打破犁底層,內澇時多余的水分能滲透下去,干旱時水分還能順著打破的犁底層往上揮發從而被作物吸收,深鬆土壤透氣性好,能有效地提高地溫,土壤裡的有益菌微生物大量地繁殖,從而活化分解有機質和固化的氮磷鉀。
就是這樣的一台農機,讓魯旭未的玉米高出相鄰地塊20%的產量,也讓他再次領略到農業科技的魅力。“如今,從播種到收割的所有農機具我們都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方式在我們農場變成的過去式。”魯旭未說。
讓更多的農民掌握新技術、生產致富,是魯旭未一直以來最迫切的願望。多年來,魯旭未採取“傳、幫、帶”等形式,實行統一經營、分戶生產,每年幫助農民銷售12000多噸糧食,增收240萬元。通過發揮社員帶頭作用,創新科技推廣形式,合作社帶社員,社員帶動農戶的農業推廣模式,也有力地推進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未來,乃至今后很長的日子,我們就認真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深耕黑土地,助力農業科技在黑土地上發揮更大的價值。”魯旭未自信滿滿。
正如“蟹王”王洪岩、鮮切花楊雪夫婦和新農人魯旭未一樣,如今在吉林德惠,一批又一批的返鄉創業者正在為建設家鄉添磚加瓦,而廣袤黑土地也回饋給他們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在這場鄉村與返鄉創業青年的“雙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將在田間地頭絢麗綻放,共同繪就德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