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回望2023吉林實踐(五)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牢記囑托謀跨越,勇立潮頭踏浪行。吉林鉚足干勁,圍繞“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相繼出台支持糧食生產、保護黑土糧倉、現代種業振興等一系列重磅之舉,啟動推進“雙千一萬”標志性重大工程,將“大農業”列入“四大集群”之首……吉林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鏗鏘有力。
回首一年,問道農業大省,吉林呈現的,是一份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優異答卷。
一問:
如何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
吉林用事實說話——2023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837.3億斤,創歷史最高紀錄,增量居東北四省區第一位,糧食總產躍居全國第四位。糧食單產穩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一位。
倉廩實,天下安。
守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讓“中國飯碗”多裝“吉林好糧”。
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公告,今年吉林省糧食總產837.3億斤,創歷史最高紀錄,從全國第五位躍升至第四位。在連續三年超過800億斤基礎上,增產21.14億斤,增量居東北四省區第一位。糧食單產958.2斤�畝,穩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一位。
吉林大地,再次喜獲豐收。禮贊豐收之際,更要致敬耕耘。
這一年,在廣袤的黑土地上耕耘,“梨樹模式”擴面提質,再獲豐收﹔在貧瘠的蘇打鹽鹼地上耕耘,昔日不毛之地,變身今日米糧川,“大安模式”得到有力印証﹔加速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高效節水、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如火如荼﹔“河湖連通”“大水網”重大工程,守護糧食生產的水利“命脈”﹔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齊頭並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堅決扛起種業振興擔當,為主糧裝上“中國芯”﹔依托“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建立“天地空”一體化數據採集分析平台,推動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探索建設“無人農場”,用互聯網技術武裝“智慧農民”﹔“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地生根,吉林正全力打造國家綠色大糧倉。
2023年,吉林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逐個環節安排部署、逐季壓茬推動落實,七項有力措施,各個扎實有效——
抗澇防旱措施實。為有效應對夏澇影響,省農業農村廳成立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專班,分區分片包保舒蘭等受災較重縣(市)。全省共成立農業服務指導組151個,累計派出技術人員3.26萬人次,全力推動災后恢復生產措施落實。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組建1311支農機應急服務隊,啟用排澇機械12352台套,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針對西部局地嚴重春旱,落實抗旱播種1467.64萬畝,實施澆灌1431.8萬畝次。新建和修繕農田抗旱灌溉井2.24萬眼,整治農田溝渠1.75萬公裡,新增可灌溉和排澇面積927萬畝。
病虫防治招法多。制定《2023年全省“虫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增設太陽能智能虫情測報燈99台、專用性信息素誘控設備5.57萬套。實施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等綠色防控技術144.4萬畝次,水稻病虫害飛防作業試驗試點示范面積81.25萬畝,開展減藥控害精准施藥382萬畝、農區鼠害綠色防控57萬畝,試驗生物防治大豆食心虫技術20萬畝。
田間管理服務細。出台5個農業生產指導性文件,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分作物、分環節開展指導服務,強化落實田管措施。在灌漿關鍵時期,各糧食主產區累計投入直升機49架、無人機1506架,實施“一噴多促”1570.5萬畝,夯實糧食豐收基礎。
良田擴建步伐快。今年,新建高標准農田492.94萬畝,累計建成4204.94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51.3%。創建高標准農田示范區15萬畝,開展工程化試點30.5萬畝,全面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
單產提升效果好。開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建設14個玉米、4個大豆整建制單產提升示范縣。在兩個縣開展玉米單產提升建設工程40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密植234.04萬畝。廣泛開展高產競賽,中西部賽區玉米最高產量達到1021.18公斤�畝。
良種推廣有突破。推廣農作物主導品種105個,其中,玉米品種49個、水稻品種28個、大豆品種28個。首次綜合篩選出耐密突破性品種41個、耐鹽鹼品種47個,遴選76個農作物品種開展高產競賽,4個玉米品種實現畝產“超噸糧”、3個水稻品種畝產達700公斤以上、4個大豆品種畝產達290公斤以上。
農機應用效率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集成推廣農機農藝措施,實施耕地深鬆800萬畝、秸稈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110萬畝。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加快推進“大水網”“河湖聯通”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推動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以“兩橫四縱”守護糧食豐產水利“命脈”,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上下一心,黨政同責,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在吉林大地是庄嚴承諾,更是奮戰實干。
二問:
如何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吉林用事實說話——2023年,全省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700萬畝,實現5年翻一番,穩居全國第一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飯碗田”。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8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地,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責任重大。
從制度建設到依法保護,從主體責任到成果轉化,吉林在黑土地保護方面日漸成熟完善——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系制度。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制度體系、工作體系建設,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市縣成立相應組織機構,上下貫通推動落實。2023年,先后召開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領導小組會議、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座談會,安排部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具體工作要求,推動黑土地保護深入實施。
強化法律貫徹,加強依法保護。國家黑土地保護法頒布后,吉林及時修訂《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並於2023年4月1日正式實行。結合7月22日“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系列宣傳活動和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觀摩等活動,廣泛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和調動農民主動參與到黑土地保護中。
強化考核監督,壓實主體責任。對全省44個縣(市、區)開展黑土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工作。結合糧食安全考核工作,組成10個督導組,開展巡回督查指導。設立“駿馬榜”“蝸牛榜”,對任務進度定期調度通報。
強化科技攻關,加速成果轉化。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著力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智慧農業“四良一智”上協同發力。建成黑土地保護領域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創新研究院。累計啟動100多項課題攻關,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研制了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配套大型智能農機裝備,初步構建了“天-空-地-人-機”數據感知體系。建設了農安、梨樹和鎮賚3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基地。目前,全省核心示范基地面積超8萬畝,累計展示推廣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水稻抗低溫減災生產、鹽鹼地以稻治鹼改土增糧等23項技術。
強化技術推廣,持續服務“三農”。建設縣鄉級高標准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240個以上,保護性耕作實施作業主體達到2.6萬個以上。實行“優機優補”政策,全省免耕播種機保有量超過5.1萬台。利用省農業機械化智慧雲平台,實現作業監測全省統一管理。開展保護性耕作培訓200多場次,培訓基層推廣人員2000人以上、專業機手5000多人次。構建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總結“上蓋、下鬆、適度深翻、水肥一體”等技術路徑。2023年,全省推廣耕地深鬆800萬畝、增施有機肥500萬畝、耕地輪作200萬畝、水肥一體化500萬畝。
長白天下雪,相約在吉林。冰雪覆蓋下的廣袤黑土地開始休養生息,為2024年希望的春天養精蓄銳,為2024年金秋再獲豐收孕育生機。
三問:
如何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
吉林用事實說話——“秸稈變肉”,讓吉林更加“牛”起來﹔“百萬畝棚室建設”,讓吉林冬季依然滿室翠綠﹔人參綜合產值首次突破700億元,居全國首位﹔多元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讓吉林更加熠熠生輝。
今年,吉林全面發展“四季農業”,深入挖掘樹上摘的、地裡長的、水裡游的等資源優勢,拓展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努力走出具有吉林特色的大農業、大產業發展之路。
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67.86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從主要產品看,生豬出欄1425.6萬頭,同比增長7.3%﹔牛出欄219.3萬頭,同比增長11.4%﹔羊出欄520.6萬隻,同比增長3.7%﹔家禽出欄3.6億隻,同比增長9.7%。
畜牧產業異軍突起,讓“四個蹄子”奮力追趕“四個輪子”。
年初以來,吉林強勢推進“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全產業鏈項目建設風生水起。全省肉牛飼養量預計達到770萬頭左右,“皓月當空”“黃牛遍地”的美好圖景正在加速呈現。
在生豬產能調控方面,重點抓好77個省級以上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建設,認真落實生豬價格預警機制,緊盯大縣、大場、大戶三個關鍵,聚焦能繁母豬、規模養殖場兩個環節,堅持抓大不放小、以大帶小,引導養殖場(戶)科學調整存出欄結構,促進生豬產品均衡上市。
為推進畜產品產銷對接,吉林積極組織畜產品營銷、屠宰加工和規模養殖等98家企業成立了畜產品產銷協會,充分發揮產銷協會作用,推動吉浙生豬、肉牛產品公司化、市場化點對點對接,加快餐食品牌建設和業態創新,引領本土化終端消費升級,通過連鎖店、旗艦店等走向全國。
全力打造中國北方蔬菜產銷集散中心,推動“吉林菜”走向全國。
“菜籃子”一頭連著市民餐桌,一頭連著田間地頭,關系百姓切身利益。吉林全力提升“菜籃子”穩產保供能力,開展“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通過建棚室、強技術、提產能等一系列措施,著力打造“九區五線一中心”蔬菜產業發展格局,依托9個地市級城市周邊建設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圍繞哈大線等5條重要交通干線建設棚膜經濟產業帶,以長春市為軸心全力打造中國北方蔬菜產銷集散中心,穩步提升冬春季蔬菜自給率,實現夏秋季北菜南運。
因地制宜抓好東部藍莓、山葡萄,中部黃桃、大櫻桃,西部西瓜、黃菇娘等水果產業發展,不斷豐富百姓的“果盤子”。
曾經的“有啥吃啥”,到現在的一年四季“想吃啥有啥”。2023年,吉林冬春蔬菜供給率達到12.6%,蔬菜年產量超過1300萬噸,優質、安全、放心的“吉林菜”不僅穩定供給本省居民,每年還有200萬噸以上銷往省外市場。
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圍繞長白山,吉林重點在通化、白山、延邊等東部山區打造特色產業帶,推動食用菌、中藥材、長白山山珍等優勢特色產業擴面、增品、提標,全力推進“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黑木耳”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全球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基地、全國菌種繁育“硅谷”,帶動全省優勢特色產業標准化、規模化、園區化。
立足本土,開發優勢鄉土資源。吉林人參產量佔全國60%、世界40%,通過集群化、園區化、標准化發展,人參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完備的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2023年,全省人參產業綜合產值首次突破700億元,居全國首位。撫鬆萬良、通化快大、集安清河、延吉鵬程四大人參交易市場鮮參交易量佔全國85%,產品遠銷海內外,廣受消費者青睞。
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發展路子。依托長白山區獨特的地理氣候、豐富的林木資源、優質的水質資源,吉林成功打造了國家級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黑木耳特優區2個、桑黃特優區1個。全省黑木耳、靈芝、姬鬆茸、桑黃等食藥用菌栽培規模達到29.6億袋。其中,桑黃以900萬椴的栽培量位居全國首位﹔黑木耳常年栽培規模28億袋左右,居全國第二位。
鄉村產業競爭,正逐步由單一的產品競爭走向產業鏈競爭。將過去“原汁原味”的土特產,打造成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的“多汁多味”土特產,真正讓農民從全產業鏈各環節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與此同時,漁業生產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吉林以建設現代漁業為目標,通過扶龍頭、樹典型、強帶動,著力打造大水面生態漁業和冬捕產業,全省近百個5000畝以上大水面無一荒蕪,以查干湖為代表的集養殖、加工、餐飲、住宿、觀賞、休閑、文化博覽、產學研基地為一體的現代漁業園區初步形成,漁業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立體養殖擴面,科技賦能邁向新生。隨著智慧漁場加速建設,池塘精養和湖庫大水面走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通過擴大大銀魚、池沼公魚等東部名優冷水魚生產規模,扶持查干湖、哈爾淖等水庫開發分割產品、罐制品,全省年加工水產品規模達5000多噸。冬捕節期間,查干湖加工分割、冷凍水產品近300噸,品種10余個,銷往省內外。
農業產業由粗到精、由短到長、由單一到復合,吉林通過踐行大食物觀,推動農業擴規模、增效益,建設全國高端食品加工基地,讓更多吉林的優質食品“進家庭廚房,上百姓餐桌,裝群眾口袋”。
四問:
如何做好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吉林用事實說話——全面推進“十大產業集群”建設,做活“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當前,吉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正在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
聚力打造萬億級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產業,吉林積極推進“十大產業集群”建設,著力在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實施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促進農產品由生到熟、由初到精、由短到長、由單一到復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擴規模、提速度、增效益。
思路決定出路,戰略引領未來。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破題,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深度開發“原字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把本地農產品“吃干榨淨”,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創建示范園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2023年,爭取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4個,吉林大豆入選國家級產業集群,新評選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8個,農產品加工業集群集聚發展態勢正在形成。
培育領軍型企業。通過開展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評選工作,新評選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2戶,向農業農村部推薦申報8戶國家級龍頭企業,全力培育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領軍型企業。
加強指導服務。會同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延邊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舉辦全省“十大產業集群”科企對接活動,助推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研發合作,幫助企業破解技術難題。與金融機構通過線上會議形式舉辦全省十大產業集群重點龍頭企業銀企對接活動,共推介67個企業融資項目,融資需求達70多億元。舉辦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人能力提升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分組交流和研討匯報等方式,幫助參訓學員開闊視野、學習政策、拓展思路和提升能力。
同時,立足糧食產量足、畜禽品質好和特產種類多的資源優勢,吉林加快推動“吉系”預制菜產業建設,年產值達55億元。
從“小特色”到“大產業”,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目前,全省玉米水稻、生豬、肉牛肉羊產業集群產值超千億元,禽蛋、人參、果蔬、林下及林特產業集群產值超500億元,建設“十大產業集群”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09戶,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19個。現代農業產業已串珠成線、集群成鏈。
既做足“頭部”農產品特色化增值空間,又做好“尾部”精深加工大文章,“頭尾”一道下真功夫,吉林切實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吉林堅持組織引領、規劃先行,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大農業要求,著力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推動工作力量向大農業布局、政策措施向大農業傾斜、資源要素向大農業集聚,促進構建大農業產業集群不斷取得新成效。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充分發揮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引領作用必不可少。
吉林突出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不斷增強其綜合實力。開展示范農民合作社四級聯創和示范家庭農場三級聯創,著力打造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縣域樣板,縣級以上示范農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5557家和5730家,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規范發展到8.1萬家和9.8萬家。
加強指導幫扶。遴選2956家示范主體與吉林郵政對接賦能。創新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省農業農村廳結對幫扶地區,協調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制定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實事清單,著力解決用地、用電、融資等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三農”向好,全局主動。
爭率先,站排頭,創佳績。大農業是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的優勢和基礎,謀劃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全面加快鄉村振興,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吉林必定不負使命擔當。
朝霞漫新峰,號角已催征。2024年,吉林將繼續書寫建設農業強省的炫彩華章,為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作出吉林貢獻!(趙寶忠 閆虹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