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走廊”看“風光”

鐵塔高聳入雲,銀線飛渡南北。
這裡是白城市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
作為省內最高電壓等級輸電通道,500千伏扎白通道與過境的500千伏扎興通道,是“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外送的重要通道。一頭連著清潔能源富集的吉林西部,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用電需求不斷增長的華東地區,無數電塔架起的“空中走廊”,將“綠電”源源不斷地輸出。
白城地區風大光也強,作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已成為我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建設的主戰場。
國網吉林超高壓公司甜水500千伏變電站則是這個主戰場中的重要堡壘,作為白城地區內的樞紐性變電站,其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秋陽高照的一天,這裡同往常一樣,緊張卻不失秩序地運轉著。
“這幾年發電量逐步加大,身上的擔子也重了,容不得半點馬虎。”“電齡”超過25年的笙樹波是變電站裡的老人兒。此時,他正坐在變電站主控室裡,關注著電腦屏幕上不斷變化的一排排數字。
“219兆瓦。”笙樹波指向主控屏上的一串數字,“這是500千伏甜向2號線的實時有功功率。”
屏幕上的數字密密麻麻,記者看起來感覺眼花繚亂,但老笙卻很從容。
與笙樹波同樣從容的,還有國網吉林超高壓公司鬆原運維分部運維人員張曉榮。
他要負責每天巡視一次變電站的設備場區,對設備的溫度、壓力、油位詳細檢查,工作量不容小覷。
不過,讓他和老笙一樣從容的原因,是現在身邊多了一個好幫手。
“巡視任務完成,巡視數據正常。”張曉榮的好幫手,是站裡配備的智能機器人。每天,機器人都會按照編好的程序,按照固定路線輔助運維員工巡視,結束后自動生成數據發送到服務器后台。
從甜水站到500千伏輸電線路——扎興1號、2號、3號線交會處,行程約117公裡,上國道,入鄉路,經村屯,道路由寬變窄,由平坦變得顛簸,待到鑽進庄稼地,則需小心留意溝渠與土包。
行至一片高處,下車放眼四望,玉米地望不到邊,頭頂幾十米高處,條條銀線在空中劃過,串連起座座鐵塔。
杆塔旁,國網吉林超高壓公司獨創的“巾幗無人機飛行隊”成員高雪婷和同事們正通過平板設置設備,准備起飛。
“啟動!”按鈕一按,伴隨一陣轟鳴,無人機飛上百米高空。高雪婷熟練地控制機器,無人機迅速飛到不同杆塔上方3米至4米處,拍攝下一幅幅照片。
“我們女生體力雖然不如男生,但是通過無人機巡檢方式,我們能更快捷更細致地發現線路隱患,效率直線翻番。”高雪婷介紹說。這支朝氣蓬勃的女子無人機飛行隊員平均年齡27周歲,負責191公裡線路482基杆塔的運行維護工作,先后完成抗疫、抗冰、抗洪等重要保電任務。今年,隊長王超群更是獲得“吉林好人·最美國網人”稱號。
別看她們現在干得熟練,之前,在線路上巡視的多是男同志。
張航就是其中一員。
“2017年參加工作開始,我就加入了巡線‘大軍’。當時條件比較艱苦,需要時常登塔檢查,排查通道隱患,進行消缺確認。”張航回憶到。
“2019年開始,無人機的介入,大大減小了工作難度,還節省了體力。”張航介紹,現在線路上的現代化設施可不止無人機,作為“陸上風光三峽”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公司為了維護好此段線路,採取了線路可視化等措施,使用APP便可實時觀看線路情況。
在三線交會處100公裡開外的扎向1號、2號線320號塔處,也有一架無人機忙著作業,它拍攝回的畫面充滿了溫情。
畫面中,幾隻東方白鸛時而飛起嬉戲,時而歸巢休憩。濕地之上,鐵塔之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得淋漓盡致。
輸電線路怕鳥,是業內的共識。
國網吉林超高壓公司輸電運維人員與東方白鸛初相見,還要追溯到2019年6月。那時,他們在進行線路例行巡檢時,發現500千伏龍昌1號線094號塔出現一個很大的鳥巢,且巢內有3隻幼鳥。
經與長嶺龍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確認,是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針對這一情況,公司迅速成立“愛鳥護網”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保証線路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保護東方白鸛棲息不受影響,幾年來,“鐵塔鳥巢”孵化白鸛30余隻,團隊開展護線行動20余次,救助幼鳥3隻。
從驅鳥人化身護鳥人,身份改變的同時,也讓“電力小哥哥、小姐姐”們多了一絲牽挂。
身處“風”“光”,欣賞“風”“光”,熱愛“風”“光”,運用“風”“光”。幾年來,隨著“陸上風光三峽”工程闊步推進,我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1500萬千瓦。
年均步行近600公裡,守護“空中走廊”,讓吉林自然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吉林電網人責無旁貸,義無反顧。“我們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新能源消納送出能力,推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吉電力量。”國網吉林超高壓公司鬆原運維分部主任呂永繼堅定地說。
傲然屹立的鐵塔銀線,鑄就了吉林清潔能源外送的堅實通道。吉林500千伏電網“兩橫兩縱”雙環網供電結構進一步完善,吉林電網人的目標越發清晰,腳步日益堅毅。(趙廣欣 楊悅 鄒鵬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