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五谷豐登糧滿倉 黑土沃野慶豐年

2023年10月06日08:46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金秋時節,廣袤田野一片金黃,飽滿的稻穗“笑”彎“腰肢”,澄黃的玉米顆粒飽滿,農民們搶抓晴好天氣,掀起秋收熱潮,豐收的喜悅從田間蔓延至心間。

  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大省,吉林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年初以來,狠抓糧食生產,在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升糧食單產上聚焦發力,逐個環節安排部署、逐季壓茬推動落實,奮力奪取糧食豐產豐收,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目標實現。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據10月1日農情調度,全省秋糧已收獲475.79萬畝,其中玉米已收146.58萬畝,水稻已收108.3萬畝,大豆已收116.69萬畝,其他糧食作物已收104.22萬畝。

  “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據農情調度和專家多點位測產,預測全省糧食總產量在850億斤左右。”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德明信心滿滿地說。

  護黑土 扛起糧食安全重任

  土生五谷、藏糧於地。優質的土壤,是糧食生產的基礎。

  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平整肥沃的玉米地隨風掀起層層綠浪,一穗穗金黃的玉米顆粒飽滿,豐收在即。

  “今年,流轉的5000畝地均採用‘梨樹模式’耕種,土地通透性強,根扎得深,玉米長勢較去年好了很多,每穗預計能打到6兩多,一公頃按5萬株算,產量能達到3萬多斤。”望著長勢喜人的玉米,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雨臉上滿是喜悅。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今年,在“梨樹模式”原有4種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基礎上,梨樹縣加入了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加快推動秸稈過腹轉化,增加土壤有機質,對黑土地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今年,全縣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10萬畝,佔玉米面積的90%左右﹔玉米總產量有望達到45億斤,相比去年增產5%到10%。”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自豪地說。

  為了實現黑土地保護提檔升級,吉林省與中科院共同實施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糧食主產區建設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范基地,成立了6位院士領銜的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研究中心5個。

  如今,“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節本增效的綜合代名詞。

  今年,全省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擴大到了3300萬畝,穩居全國首位﹔啟動實施了“百千萬”引領提升行動,培育109個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科技成果示范效能不斷提升,為全省保護黑土地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強科技 農業生產更有“科技范兒”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現代農業插上了科技“翅膀”,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在鎮賚縣大屯鎮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稻田裡一片金黃,多台收割機來回穿梭。細瞧,高清監控攝像頭、傳感器,田間氣象站,太陽能殺虫燈等高科技設備矗立在田間地頭,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溫度、濕度、陽光、降雨量、氣壓、風速等,基於5G網絡的監測系統都能監測,每個田間角落都能看到。連虫害預警都有,就像是氣象哨,及時地提醒我們。”大屯村村民孟慶臣感嘆,打開手機APP就能看到水稻長勢,通過大數據分析,春天選擇適宜溫度插秧,秋天根據籽粒飽滿程度實時收割,現在農民種糧,真是挑上了“金扁擔”。

  與此同時,合作社今年採用了“稻蟹共生 綠色循環”生態種養模式,不僅讓水稻米質更優,稻田蟹還為稻田每公頃增產5000元左右。鎮賚縣也依托稻蟹綜合種養示范工程,發展示范區、引領示范基地、培養示范戶,逐步實現“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的良性生態循環農業。

  農業科技為農興農強農。今年,吉林省發布推介農業主推技術69項、主導品種105個﹔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做到產糧大縣全覆蓋。建設糧油作物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25個,推廣水稻缽型毯狀苗育插秧技術60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技術234萬畝﹔落實“一噴多促”政策,累計投入直升機49架、無人機1506架,參與作業組織數量99個,完成作業面積1570.5萬畝。

  繪“豐”景 特色農業“造富”萬千農戶

  糧歸倉,魚滿塘,碩果盈枝滿園香。大榛子、雞心果、秋子梨、紅辣椒、藍莓、洋蔥……這邊的辣椒成串紅似火,那邊的果子豐盈壓枝低,豐富多彩的農產品,繪就了秋收的別樣風景。

  走進白山市渾江區三道溝鎮二道溝村千畝五味子種植基地,紅彤彤的小果子挂滿枝頭,在陽光下像一串串紅瑪瑙,晶瑩剔透,鮮嫩光亮。村民們正在忙著採摘、裝箱,豐收的五味子映紅了農家人喜悅的笑臉。

  “今年,氣候和土壤比較適合五味子生長,所以產量特別好,算是高產了,價格也一直在漲,效益十分可觀。”二道溝村種植戶刁德山邊採摘五味子邊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家家戶戶都蓋上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現如今,二道溝村的耕地全部種植上了北五味子,土地種植飽和度達到了100%。村裡還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對全村五味子種植實行統一管理和銷售,豐產又增收的五味子已成為當地村民摘不完的“錢串子”。

  同樣,柳河縣安口鎮吉林省寶林堂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軟棗獼猴桃基地也迎來了豐收。果園裡放眼望去,一串串翠綠飽滿、清甜多汁的軟棗獼猴桃綴滿枝頭,空氣中散發著誘人的果香,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採摘。

  “我們將果樹種在山上,進行原生態培育、種植,肥料也隻使用地道的農家肥,這段時間是成熟度最好、口感最佳、糖度最高的時候。”公司技術員宋海燕說,目前,種植軟棗獼猴桃面積達600余畝,年產量超40萬斤,帶動周邊70余農戶每年增收1.5萬元。

  讓小小“土特產”成為帶動農民增收大產業,近年來,我省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長白山人參產量佔全國60%、世界40%﹔鹿茸產量、桑黃栽培量居全國第一位﹔黑木耳年栽培規模28億袋、產量117萬噸,居全國第二位。設施園藝加快發展,實施“百萬畝棚室建設”工程,全省棚室面積達到75萬畝,促進冬春蔬菜自給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記者 閆虹瑾)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