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糧菇相伴 米豆共生

2023年10月05日08:29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糧菇相伴 米豆共生

  時值金秋,吉林大地,豐收在望。

  走進位於公主嶺的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智慧農場,記者驀然發現,在玉米地的壟溝裡,竟然長出了一行行肉嘟嘟、鮮嫩嫩的蘑菇,看著這整齊劃一的架勢,絕不像是野生的。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向記者說出了蘑菇的“秘密”,“這是我們探索的米菇間作新模式,就是把蘑菇放到空間更廣大的玉米地裡,同玉米進行間作栽培。”

  “這項技術的初衷是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利用玉米遮陰的有利條件,在玉米行間種植草生食用菌。採用寬窄行間作模式,窄行種植玉米,寬行在玉米生長期種植食用菌,讓菌菇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生長。食用菌可選擇雞腿菇、姬鬆茸、大球蓋菇、雙孢菇等草生食用菌或平菇、金福菇等脫袋覆土栽培。第二年,再將玉米栽種在前一年栽培食用菌的寬行,實現玉米與菌菇的輪作。米菇間種的過程中,玉米為菌菇提供濕潤的生長條件,食用菌的菌絲在地底與玉米根系產生互作效應,菌菇的基質降解后當年就能使土地的有機質提升0.5%,為玉米提供養料,使玉米根系更發達健壯。這項技術改變了玉米連作制度,實現了立體栽培和廢棄物直接還田,秸稈及菌渣原位腐解利用,培肥地力。”

  玉米地裡種蘑菇,這麼稀奇的事兒還真是聞所未聞。

  “那收益咋樣呢?”

  “這種寬窄行種植方式,玉米可在當地常規種植密度上增加5%-10%。目前,經過兩年試驗示范結果看,單位面積玉米產量可提高近30%,每畝菌菇的產量可達到600公斤左右。而且,這種自然環境下培育出來的蘑菇與大棚裡的相比口感更好,耐儲運、香氣更足,在市場上售價達到6元一公斤,每畝玉米地額外收益達到3000元以上。”陳國雙信心十足地說。

  “米菇立體間種作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項目示范的保護和利用黑土地的技術方法,推廣使用兩年來成果顯著,不但提升了黑土地力,更實現了‘糧菌雙收’,一舉多得!目前,智慧農場中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到30畝,並且在公主嶺、農安等地推廣面積超過200畝。”陳國雙說。

  在智慧農場裡,除了米菇間作,玉米還有另一個好搭檔——大豆。

  “玉米生長有個特點,邊行受陽光照射足,透風性強,長勢相對來說就比中間位置的好,根據這個特點,我們選擇玉米和大豆進行間種,每隔兩行玉米種四行大豆。玉米品種選擇葉片上舉型的耐密植品種,大豆選擇耐遮陰的耐密植品種,同時加大兩種作物的密度。利用二者生長高度不同,採用空間錯位搭配,充分利用光能,最大限度發揮土地使用潛力。”

  “玉米和大豆不是同一個播種期,要如何播種呢?”

  “播種時採用我們自主改造的新型米豆間作播種機,相對於常規種植玉米播期相對靠后、大豆播期相對靠前,實現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播種后立即施用苗前除草劑,對玉米和大豆均無藥害且除草效果好。”陳國雙介紹。“經過兩年的傳統測試,米豆間作模式真是有賬可算。兩行玉米通風透光效果非常好,所以玉米種植密度可以翻倍、四行大豆也選擇耐密品種,兩種作物株數都達到了單位面積種植單一作物株數的80%,就相當於在單位面積種植了傳統單一種植作物株數的1.6倍,這樣的栽培模式,大大增加了產量和收入。”

  “糧菇相伴,米豆共生!”這種特色高效的“立體農業”種植模式,通過“以短養長”“高矮結合”實現了“一地多收”,盤活了土地資源,提升了種植綜合效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在智慧農場裡,生動真實地體現了科技與農業的完美結合。

  “未來,我們將著重解決兩個間作技術推廣應用中的農機配套問題,米豆間作已研發出樣機並示范應用,米菇間作配套農機正在研發中。同時,還要加大推廣力度,將米菇間作技術與種養循環農業技術相結合,在提升黑土地力的同時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為黑土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新的技術模式。”陳國雙說。

  “黑土地+科技”下的智慧農場,不知道還會給我們呈現出多少驚奇。我們期待著,陳國雙和他的團隊會在這片黑土地上開出更艷的花、結出更大的果!

(責編: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