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吉林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紀實

火星高分辨率相機作為火星環繞器上的有效載荷之一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萬米鑽機“地殼一號”成為世界第三個實施萬米大陸鑽探的神器﹔全身應用輕量化車體和整體節能技術的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在長春下線……
近年來,吉林省圍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全省1302項科技成果實現在省內落地轉化,今年全省投入2.65億元,啟動了412個成果轉化項目,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呈現欣欣向榮的嶄新局面。
政策“清障”為成果轉化“架橋鋪路”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想法到市場的挑戰。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是一道時代的必答題。吉林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吉林省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獎勵辦法》《吉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修訂了《吉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為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架橋鋪路”。
“一汽的舞台,給了我們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說,中國一汽推行“揭榜挂帥”“任務承包”等方式,讓研發人員有地位、有平台、有待遇,一大批青年研發人員和大國工匠持續涌現。
廣發英雄帖,開門納英才。吉林省首批科技攻關揭榜挂帥、軍令狀機制項目啟動,“射頻板條CO2激光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研究”等5個項目為首批科技攻關“揭榜挂帥”機制項目,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4家單位揭榜成功。目前,第二批科技攻關揭榜挂帥、軍令狀機制項目已啟動。
一個良好的創新機制,必然會讓科技成果的轉化更加順暢,加速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免申即享”政策即是其中之一。
“‘免申即享’政策最大的特點是直接,省科技廳根據稅務部門提供的信息清單測算核定補助額度,直接將補助下發至企業。免去了企業大量准備工作,可節省時間專心致志搞研發。”海譜潤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建華深有感觸。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體。企業創新要資金、要支持、要人力。而這些要素,經常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直顯超級電視,在多家國際巨頭之前率先發布,收獲了大量業內好評和海外訂單。為免去企業后顧之憂,吉林省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企業,一周內完成審批流程,發放3000萬元的信用貸款。
幾年來,金融“活水”向創新型中小企業持續傾注——“吉林省金融助力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人民銀行長春支行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122億元﹔全省人民銀行系統累計召開政銀企對接會241場,對接企業7667戶,達成融資意向347.9億元﹔吉林銀行累計為科技型企業投放貸款167億元……
厚植沃土助“科技花”結出“產業果”
由長春理工大學與長春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建的芯光產業園裡,27項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落地。
坐落於產業園內的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企業研發的測風激光雷達每年可提升3%左右的發電量。“這款雷達像是給了風機一雙‘智慧’的眼睛,它可以測定氣流中不同距離下的風向、風速等,幫助風機調整最佳偏航角度,提高風資源的利用。”企業產品總監谷野說。
依托高等院校齊聚、科研院所雲集等優勢,圍繞區域產業優勢建設科技產業園區,這是吉林省厚積科技創新之力,迸發創新發展能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長春市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共建長智光谷產業園,聚焦材料與核心器件、高端成像顯示與照明、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與吉林大學共建了吉興產業園、吉諾貝爾科學家科創園,依托吉林大學學科優勢,聚焦新材料等領域﹔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思團隊共建蓮花山院士科研產業園,聚焦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領域……
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各類科技創新中心,致力於開展行業及領域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不同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實現新突破。截至目前,吉林省級科技創新中心涵蓋先進制造、信息通信與空間遙感、光電、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中醫中藥、生物醫療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重要領域。
讓更多科技成果通過轉化“開花結果”,落地生“金”,是吉林省持續推進的一項工程。
——加快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使吉林省相關研究領域、相關產業實現質的躍升。長春自創區“北湖科技城”“環吉大雙創生態圈”“淨月科創谷”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類孵化載體達到76家,在孵企業達到1918家。長春農高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引進了4個院士團隊,創新發展先行突破。
——全省加速構建協同創新體系,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社會組織緊密協同,促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成立了由中車長客、長光衛星、吉林化纖等龍頭企業牽頭,以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科研資源為依托,以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為支撐的創新聯合體。
——創新平台不但是推動創新的重要載體,而且推動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了“生產線”,提高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今年,全省將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躍升行動,圍繞省委、省政府“11+3+2”部署,強化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第二批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重組建設,力爭半導體激光和智能汽車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持續打造高水平創新載體和平台。
培育新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在吉林,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新興產業持續發力,多業支撐的新質生產力格局正加速形成。
6月15日,吉林長光衛星研制的41顆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入太空,實現了“百星飛天”的階段性目標。8月25日,“吉林一號”寬幅02A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吉林一號”再添一星!
長光衛星成立9年來,通過持續創新,衛星重量越來越輕,拍攝精度越來越高,衛星數量越來越多。由“吉林一號”衛星這一個“點”,上下延伸帶動了700多家企業,航天航空產業已經成為吉林新興產業的典范。
走進吉林化纖生產車間,一條條碳絲穿過收絲機纏繞成筒,碳纖維原絲被生產出來后經過道道工序,最終變身為黑色的碳纖維。
在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下,新材料是“六新產業”主攻方向之一。吉林化纖集團正是做長了“小絲線”,做強了“大產業”,更開啟了“新絲路”。上半年,吉林化纖四個碳纖維產業鏈項目集中開工,企業纖維原絲產能達到16萬噸,位居全球前列。
在大力推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吉林還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上台階。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開展了大規模科技攻關,長春汽車產業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吉林省實施汽車產業集群“上台階”工程,立足長春,帶動全省,努力搶佔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賽道,全力打造世界級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向著萬億級規模挺進。
不僅是汽車,吉林省生產的軌道客車也駛向了全球。在2023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中,由中車長客研制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驚艷亮相,用“氫動力”為中國中車綠色創新品牌代言。
新時代新征程,東北迎來了振興的新機遇。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上,吉林不斷涉深水、蹚新路、亮硬招——
幾年來,吉林省以創新打通產業鏈梗阻,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真正實現雙鏈融合,形成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光電信息等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產業體系。
實施了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雙千工程”,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推動不少於1000項科技成果在吉林落地轉化,支持不少於1000家科技企業通過實施技術攻關或成果轉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啟動了黑土地、梅花鹿、碳纖維、肉牛4個重大科技專項﹔繼續實施核心光電子、新能源高效利用、重大疾病防治3個重大科技專項……
發展機遇,千載難逢﹔競爭態勢,千帆競發。當前,吉林正在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發展“六新產業”、建設“四新設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和“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火熱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和“山水蓄能三峽”東西呼應,“氫動吉林”嶄露頭角,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