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個展會,何以經久不衰?

——從長春農博會看農業強省建設的發展脈動

2023年08月27日07:26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8月18日,第二十二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如約而至,聚焦“發展數字農業、引領產業發展、增強交易功能、助力鄉村振興”,探討農業發展新方向,尋找合作投資新機遇。

走過二十二載,這一展會何以經久不衰?作為中國農業會展的金字品牌之一,長春農博會是吉林省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而農業發展的底氣與信心又為展會注入持久活力。

底氣與信心從何而來?吉林省處於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全省堅持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作為引領“三農”發展的根本方向,啟動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萬億級農業及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等重大工程,率先邁出農業強省建設步伐,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展會與農業,在互相“成就”中,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引領示范,科技賦能點亮智慧農業

連日來,長春市農博園的室內展區賓客熙攘、展商雲集。走進2號展廳,“智慧農博一屏通覽”的顯示屏引人關注。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以3S技術、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VR全景為手段,呈現現代農業標准化生產、智慧會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智能化管理和一體化服務的一套農博綜合信息顯示系統。更令人驚喜的是,本屆展會還創新性應用元宇宙智能化場景,打造全國首個元宇宙模式的線上農業展會。

縱觀農博會室內外展區,展示了農業種、管、收飽含的科技元素,詮釋了數字時代下鄉土沃野的巨大變化,也示范引領了農業科技怎樣推廣、如何落地。

農業大省對“藏糧於技”的追求從未止步。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黑科技”與農業的高效結合推進著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環節集成應用,為實現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提供科技路徑。

2022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816.16億斤,是東北三省唯一增產省份。筑牢豐收之基,“藏糧於地”功不可沒。2021年,吉林省率先與中國科學院簽訂框架協議並啟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經過兩年的全力推進,實現了黑土地保護與糧食產能雙協同、雙提升。

建設農業強省,利器在科技。今年年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對全省“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並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是關鍵引擎,也是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

經貿交流,融合開放開啟共享之窗

與往屆相比,本屆農博會更加彰顯開放、合作。今年展館區共設1300個標准展位,有600余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展覽展示近1500余種產品。展會期間眾多經貿活動,構建起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經貿交流新格局。

在2號廳的日喀則展位,藏式歌舞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拍照。“今年是首次來長春參展,帶來了我們當地許多特色農產品和文創產品。”來自日喀則聖淨農產品銷售公司的展位負責人王芸峰告訴記者,參展的非遺文創產品、青稞系列產品、藏香等特色商品深受吉林人民喜愛,前來購買的游客朋友絡繹不絕。

今年,浙江、西安、沈陽、日喀則、阿勒泰等地區的省外參展團亮相農博會,交流互鑒好經驗、好做法。不少參展商表示,農博會既是為百姓提供名優特農產品的盛宴,也是為企業提供機遇和發展空間的平台。

走出去,請進來,區域交流合作彰顯出吉林農業的實力。8月18日,全國百戶企業進吉林活動在長春舉行,促成產銷對接合作項目5個,招商引資項目5個,總簽約額達48.84億元。

隨著市場潛力不斷激發,開放共享需求進一步擴大,省內省外的農業經貿交流日益緊密。近年來,吉林省多次赴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陝西等地組織專場吉林省優勢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產銷對接活動,取得展示與“取經”的雙贏成效。

龍頭帶動,“吉字號”品牌匯集吉林之力

自2017年首次設立,本屆農博會的吉林省品牌農業館已走過六個年頭,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吉林農產品品牌走進展館,成為吉林省品牌農業建設高歌猛進的生動縮影。

“今年參展帶來了幾款新品,比如這款混合雜糧米,解決雜糧雜豆需要浸泡的問題,和大米可以同煮同熟。希望通過展會,能讓更多的消費者吃到優質雜糧雜豆。”洮之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米克告訴記者,洮南是中國雜糧雜豆之鄉,像洮南綠豆、燕麥、紅小豆,都是優質的地標產品。

近年來,吉林省農業品牌建設漸成燎原之勢,逐步構建起“公用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體系,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農業品牌脫穎而出,有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農業品牌建設,是一項貫穿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致富的系統性工程。品牌,已成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不二法寶”。過去幾年中,吉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吉林大米和吉林鮮食玉米為引領,先后被列入新華社的“民族品牌工程”,其中吉林大米連續四年位居“中國糧油影響力區域公共品牌”榜首。

數據為証——水稻加工業產值由品牌建設之初的140億元增加到260億元,鮮食玉米加工產值從2019年的16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9億元。如今的吉林大米和吉林鮮食玉米成為鮮明的“白金名片”和“黃金名片”,形成彼此輝映的態勢。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等品牌躍升,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賓館酒店、進景區、進交通樞紐,提升“吉字號”農產品品牌市場影響力。

未來,隨著吉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的蓬勃開展,農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鄉村創業,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家人們,這是來自長白山的黑木耳,朵大易泡發,大家抓緊時間下單……”一部智能手機、一個支架、一台補光燈,簡單的設備加上優質的農產品,很多新農人將直播間搬進農博會展區,化身“帶貨主播”上線。

展會上,新農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優質又有特色的農產品,還有迎潮流而動的農業發展新思路,這其中,蘊含著從傳統農業思維向多元農業思維躍遷的變化,正是這些將新思維、新理念帶入農業的新農人,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今年3月,吉林省第一屆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開班,首批201名學員參加學習。吉林省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2000名以上規模“頭雁”隊伍,帶動全省10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以堅實人才基礎拉動鄉村產業實現新的騰飛。

種地成職業,農民有職稱。2021年,吉林省出台首批鄉村人才高級職稱申報標准,去年,又印發了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評審實施辦法。截至目前,全省已經評選出4000余名鄉村振興人才職稱獲得者。

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長期穩定扎根鄉村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吉林省持之以恆力度不減。2014年以來,全省累計免費培訓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23萬余人,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責編:關思聰、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