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尋訪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系列報道

戰場上的“擔架手”:不畏生死 不落一人

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2023年07月20日08:09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今年88歲的老兵向德明於1951年3月入伍,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任后勤擔架連戰士。

“由於人地生疏,語言不通,給養困難,每個人要負重六七十斤,加之多山、多雨,夜間行軍,給我們完成行軍任務帶來了異常的困難。”回憶起跟隨部隊進行出國后的第一次行軍,向德明的目光看向遠方,仿佛也跟隨著記憶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老兵向德明在黨旗下敬禮。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老兵向德明在黨旗下敬禮。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向德明說:“我們在山上挖單人掩體露營,吃炒面充飢,連日下雨,山洪暴發,我們憑借頑強的精神,經過18天的連續行軍,終於到達集合地,組織抗登陸防御。”

第一次長途行軍剛過月余,向德明跟隨部隊再次長途跋涉,進行了第二次長途行軍。“這次行軍是向敵開進,常常遇到敵機的轟炸掃射,敵人多次向我軍投擲定時彈、子母雷。”向德明回憶道,更為困難的是連日大雨,道路橋梁大部被沖毀,交通斷絕,供應不上,不得不挖野菜充飢,有時因雨大滑坡,常常造成人員傷亡。

被問到面對種種困難他是如何挺過來時,向德明眼神變得堅定,“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向德明向大家展示參軍時的老照片。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向德明向大家展示參軍時的老照片。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我參加的第一仗是粉碎敵軍發動的‘秋季攻勢’,我團的戰士們英勇頑強,連續打退敵人3次沖鋒,敵人又動用坦克、飛機、大炮再次進行報復性轟炸。”向德明說,在組長李清雲的帶領下,利用坦克死角,3個人同時用手雷炸壞3輛敵坦克。李清雲不顧生命危險,隻身沖到一輛坦克前,用兩個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犧牲。在這次戰斗中,向德明小組共殲滅敵軍5輛坦克和30多名敵人。

“在一次戰斗中,我軍傷亡較大,我們擔架連深入戰場搶救傷員,遇到敵機轟炸也非常危險,這次戰役我班冒著炮火共搶救后送傷員20余名,隻有1人受輕傷。”向德明第一次上戰場,經受住了戰火的第一次考驗。

向德明同少先隊員們講述勛章背后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向德明同少先隊員們講述勛章背后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1952年1月中旬一日夜晚,連隊派向德明和戰友們向前沿陣地運送彈藥,因剛下過大雪,天冷雪厚,向德明右腳趾凍傷,疼痛已讓他無法行走,當天連裡便把他送到了部隊凍傷醫院,在醫院住了1個多月,出院后他和連隊住在一個山溝裡,“自己用樹木蓋的棚子、通鋪,一個班擠在一起,不能生火。”向德明說,當時志願軍的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家都咬牙堅持。

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敵人又進行襲擊,打了大量炮彈,很多戰士犧牲,“我們連的100多人,40副擔架晝夜不停地往返於陣地與營包扎所、團救護所之間,子彈在頭上飛,炮彈在身邊響,然而我們隻有一個信念,救英雄。”向德明堅定地說。

“我們在陣地爬著、臥著,尋找傷員,因為不及時搶救,我們的戰友也會因流血過多而犧牲,由此我們的擔架員也有20多人為了搶救戰友而長眠朝鮮戰場。”在這次戰役中,向德明因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

69年過去了,向德明也從一個青年變為老人,但在朝鮮那段艱難歲月卻難以忘懷,“英雄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仍歷歷在目,一直鼓舞著我的人生,直至永遠。”

(責編:馬俊華、王帝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