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觀長白丨非遺咋活化,新城戲的“新”與“舊”

2023年06月05日08:40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新城戲《鐵血女真》第四場,開始!”

鼓點急促,燈光晦暗,舞台中央,演員時而靜靜站立,時而猛展雙臂,舞得起勁……趁著周末,走進吉林省鬆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國家一級演員陳喜強等一眾演員仍在排練。“這戲講的是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的故事,可謂是至今滿族新城戲最高水平劇目之一。”

啥是新城戲?

2004年,因工作調動,24歲的陳喜強第一次接觸到新城戲。在他看來,新城戲的特色之一在於表演程式,“注重運用肢體語言,比如剛才這一段就是在模仿滿族圖騰中的神鳥海東青。”

滿族新城戲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葉,以流傳於吉林省扶余一帶的滿族曲藝八角鼓為基礎發展而成。因為扶余鎮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為新城戲。2021年,被列為國家第五批文化遺產。有別於東北二人轉,新城戲吸收滿族民間音樂,行當以生、旦、丑為主,長於表現悲歡離合或輕鬆喜悅的故事。

“那這部劇講的是英雄史詩?”短暫休息,再次准備排練的陳喜強笑而不答,“你接著看。”

新城戲《鐵血女真》第七場。

興兵伐遼,建立政權后。新城戲裡,阿骨打的故事仍在繼續,曾冒死放飛海東青、宣布解放鷹奴的阿骨打,在他登基后,身邊士衛手托數隻海東青……“如果跳脫不開封建桎梏,他終究還是會成為壓迫、凌辱他人的人。”

新時代,新城戲如何守正創新?

“除了在劇目設計中,力求創新、體現現代思考外,其他方面也在與時俱進。”陳喜強介紹。“精簡”時長,將部分劇目時長縮短近一半,以適應旅游演出需求﹔擴大受眾,念白以普通話為主,壓縮滿語內容、復雜唱腔﹔豐富主題,將地域文化特色的滿蒙文化與草原文化、石油文化等相結合。

守正創新、緊跟時代,近年來,滿族新城戲佳音頻傳:共創編和移植演出了大小劇目四十多出。其中,《洪皓》獲“五個一工程”獎、“金孔雀”綜合大獎﹔2022年,《鐵血女真》走進國家5A級景區偽滿皇宮博物院皇宮劇場演出﹔《洒下一米陽光》,截至目前演出超40場,“6號-9號,長春演出,16號到北京民族劇場演出。”主演之一的陳喜強掰著指頭講起日程……

“近幾年,看戲的人越來越多,可演戲的人裡卻缺少新鮮血液。”

培養戲曲年輕人才,讓傳統戲曲文化“活”起來。陳喜強告訴記者,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計劃創辦自己的戲曲培訓班,“學藝是個苦功夫。”指指身上的淤青,陳喜強說,“但隻有讓有興趣的人都有機會、很容易地接觸到,劇種才可能繼續紅火壯大。”

近年來,鬆原市持續推進戲曲進校園、進鄉村活動,依托鬆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傳習中心、前郭縣草原文化館等團體創作出一批優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滿族新城戲、蒙古族烏力格爾、馬頭琴音樂、查干湖冬捕習俗等10項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鐵血女真》《洪皓》《大布蘇》等一批特色民族戲劇榮獲多項國家級大獎。

“這個周末,我剛參加完第三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答辯。讓新城戲火起來,雖然難,但我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好。”暮色四合,剛剛結束排練,陳喜強的聲音依舊洪亮。

文字:劉以晴

圖片及視頻:中共鬆原市委宣傳部 鬆原廣播電視台 張欣明

視頻編輯:石天蛟

LOGO設計:姜迪

策劃:孟海鷹 劉以晴

統籌:朱思雄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