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保護性耕作、高標准農田建設、鹽鹼地改良齊推進——

吉林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

本報記者 朱思雄 祝大偉
2023年02月05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暢通溝渠、挖溝清淤、平整土地……在吉林省梨樹縣的黑土地上,經過冬修水利,田間溝渠變寬變深,縱橫交錯。眼下,剩余田間溝渠修復陸續啟動,要趕在春耕前全部結束。加強黑土地保護、興修田間水利……產糧大縣梨樹正為今年糧食高產穩產打牢基礎。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816.16億斤,比上年增加8.3億斤,再創新高。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的殷切囑托,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吉林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廣“梨樹模式”、建設高標准農田、改良鹽鹼地,努力多產糧、產好糧。

  保護性耕作面積達3283萬畝,平均增產約3%

  天氣回暖,田野裡積雪隻剩星星點點。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玉米秸稈覆蓋一地,秸稈根部扎在地裡。

  步入示范區,路邊一處玉米地被挖出深坑。土層裡滿是大小不等的孔洞,玉米根系絲絲絡絡,扎進土層最深處能達1米多。

  “去年夏季經歷了少見的大雨,咱們為啥依然能豐收?”下到坑內,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向泉眼溝村農民張文鏑講解起“梨樹模式”的好處,“秋收留在地裡的這些根系腐爛后,變成了通水的渠道,能起到抗澇作用。”

  “這些年通過秸稈還田,黑土地越來越通透。”42歲的張文鏑,2012年開始經營該地塊,嘗到了免耕播種、秸稈還田“梨樹模式”的甜頭,“玉米平均畝產從2012年的1200多斤上升到去年的1600多斤。”

  “10年來,試驗田土壤含水量從20%增加到40%,減少土壤流失80%﹔耕層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每平方米蚯蚓數量超過100條,是常規壟作土壤的6倍。”王貴滿見証了保護黑土地的成效。

  在梨樹縣小寬鎮文忱農資專業合作社,金燦燦的玉米把“糧垛子”堆得滿滿的,檢修維護后的大型農機具整齊排列。

  “加入‘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后,壟距調整,農機作業效率提高了,作物的光照、通風條件也有改善,保障了豐收。”合作社負責人姜文忱說,去年崗地玉米畝產將近1900斤,窪地也在1300斤以上。

  “梨樹模式”於2021年春耕時啟動升級建設,以300公頃集中連片土地為一個單元,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精確配置農資、農機和作業人員。“以‘梨樹模式’為代表的保護性耕作能平均增產3%左右,干旱地區增產效果更明顯。”王貴滿說。

  吉林省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4%,貢獻了全省80%左右的糧食產量。“吉林省將黑土地保護作為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全省推廣“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增長近5倍,居全國前列,去年達到3283萬畝。

  累計建成4400萬畝高標准農田

  站在公主嶺市八屋鎮長山堡村村頭,遠遠望去,大塊田地開闊平整,黃色機井房星羅棋布。一輛輛農機往來穿梭,正忙著打包秸稈。

  “以前種地,旱澇靠天,農機下田沒路可走。”談及糧食豐收,種糧大戶張洪武說,“如今田裡打了井、鋪了路,還配套了電力設施,大型農機來去自如。遇到干旱,打開抗旱機井連接管道,隨時灌溉。”

  “目前,全村1.7萬畝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長山堡村黨支部書記郝運來告訴記者,“規模化經營能夠節本增效,種田大戶都在擴大種植面積。就說張洪武,經營地從30畝擴大到了300多畝。”

  在公主嶺市高標准農田改造項目區,田塊方方正正,3米多寬的機耕道平整伸向遠方,連通田間的水泥灌渠縱橫交錯——過去不規則的田塊,如今變成了“萬畝田”“高產田”。

  “在農田裡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集中連片、溝渠相連,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一年一個樣。”公主嶺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繁強介紹,“高標准農田建成后,產出能提高10%至20%,勞動成本畝均可降低50元。”

  2022年,吉林省新建高標准農田550萬畝,其中包含10個高標准農田示范區,畝均投資標准3500元以上。至此,全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4400萬畝,佔糧食播種面積50.7%。

  改良近210萬畝鹽鹼地

  冰雪消融,春耕前汩汩清水從嫩江引入鎮賚縣哈爾淖水庫,隨后順著四通八達的灌渠來到大屯鎮任志國的稻田中。

  72歲的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經營著6750畝水田:“當初,我手上大部分是鹽鹼地,每畝地產糧幾百斤,如今達1300多斤。鹽鹼地變良田,咱的弱鹼米連年豐收。”如今,合作社“老任頭”弱鹼米成了遠近聞名的品牌。

  昔日鹽鹼地,今日“米糧川”。地處我國蘇打鹽鹼地集中分布區之一的鬆嫩平原鹽鹼地,鎮賚縣305萬畝耕地中,曾經超半數為鹽鹼耕地。去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155萬畝,年產水稻20億斤,已連續5年成為吉林省產稻第一縣。

  鎮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明介紹,得益於水利工程建設、選擇耐鹽鹼品種,鎮賚通過“以水壓鹼”“以稻治鹼”,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

  通過實施生態水利、西部土地整理等多個項目,吉林省不斷改善西部農業生產條件。“截至去年,全省共改良鹽鹼地近210萬畝。得益於此,去年,吉林省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95.7萬畝,淨增量居全國前列。”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吉林省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著力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和智慧農業建設,“黑土糧倉”建設正邁出堅實步伐。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5日 01 版)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