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在這裡,水庫淤泥變成了良田
大年初六,午飯過后,66歲的李新福溜達到村邊的自家地裡,邊散步邊琢磨起今年備春耕的事兒。
“這地變好了,咱種地更來勁啦。”李新福是吉林市樺甸市公吉鄉大肚川村農民。村子東側緊挨著大肚川水庫,李新福家的玉米地在水庫下游的河道旁。
樺甸市水庫生態
“全是窪地,經常被淹,眼瞅著上火,卻沒啥好辦法。”李新福聊起前幾年的境況一再嘆息,村裡很多地都是窪地,遭水淹是常事兒。
這兩年,李新福種地咋來了勁頭?水庫淤泥還田,讓李新福家的窪地變成了良田。
在李新福家的地頭,放眼望去,平整后的耕地高出路面近1米。“都是從大肚川水庫庫底清出來的淤泥,政府免費為咱們村民平鋪到低窪耕地上。”李新福抓起一把黝黑的土,不住贊嘆,“窪地變高地,土老好了,賊有勁兒,這可真是讓咱農民受益的好法子。”
改良后的耕地
在樺甸市水利局局長曹輝看來,“淤泥還田”這個好辦法,是迫於形勢的“巧作為”。
樺甸市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37座。“基本建成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曹輝介紹說,長年水土流失形成大量淤泥沉積,多數水庫處於“帶病運行”狀態,清淤擴容刻不容緩。
2019年,樺甸市將水庫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列入市重點項目,啟動實施了生態修復、清淤擴容和生態防護三項工程。
與李新福幾乎同齡的大肚川村水庫,60多年來迎來首次清淤,理出約26萬立方米淤泥。
冬季搶抓水庫清淤工程
從水庫清出的淤泥佔用庫區周邊大量土地且影響環境。淤泥該往何處去?樺甸市積極探索“淤泥還田”模式,解決淤泥穩定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
“咱們淤泥還成的田,已經種了兩年。”李新福還清晰記得,村裡啟動淤泥還田,水庫淤泥被村民們一車車拉進田裡,眼見著窪地填平。
“淤泥能是好土麼?”最初,李新福心裡也有顧慮。聽說庫區堆積的淤泥全部經過有關部門檢測,李新福的心才稍稍踏實。
樺甸市對庫區淤泥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全部符合農用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且富含有機質、氮、磷等養分。“如在淤泥中檢測出有害物,我們將先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置,再轉運至集中安置點進行堆肥化處理。”曹輝介紹說。
檢測在先,試點緊隨其后,樺甸市鼓勵水庫周邊村民“就地取材”,有效減少運費支出。因此,大肚川村得以率先將淤泥用於水毀土地回填平整、低窪劣質耕地改良和中低產田改造。
水庫淤泥回填低窪劣質耕地
“每畝地少用20多斤肥,還能增產20%。淤泥變成了咱們的寶貝耕地。”淤泥還田改善土壤,提升肥力,讓李新福和村民得到了實在的收益。淤泥還田也在全市推廣開來,樺甸市農業部門定期跟蹤、觀察地塊農作物生長狀態,檢驗淤泥對土壤的改良作用。
如今,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小孤山水庫清淤蓄水后,水面垂直深度由1米多增加到4至5米。上游有泉水源源不斷注入,小孤山水庫冷水魚養殖遠近聞名。水庫周邊,用淤泥建設起綠化帶,裝點了這方秀水。
目前,樺甸市已完成水庫生態修復、清淤擴容工程,新增綠化面積100余萬平方米,清出淤泥450萬立方米,去年淤泥還田地塊擴大到560多公頃。
“淤泥還田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曹輝說。
文字:祝大偉
圖片視頻來源:樺甸市委宣傳部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孟海鷹 祝大偉
統籌:朱思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