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燕麥的精神

斯雄
2022年12月07日10: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燕麥的精神

斯雄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7日 15版)

插圖:郭紅鬆

【中國故事】

“簡歷不能太簡單。”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同事中的老同志語重心長地如此諄諄教導。年青的我,當時似懂非懂、將信將疑。

畢竟,假使一輩子隻做一件事,且能做到極致,也挺好的。

第一次到吉林省白城市,是在去年11月。當地人特意推薦我去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看看,院長任長忠是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30多年堅守農業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取得科研成果50多項,帶動了我國燕麥蕎麥科研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推動了燕麥蕎麥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我雖然小時候在南方農村長大,但對農作物的認知十分有限。連大豆乃黃豆,也是很晚才弄明白的,至今仍分不清大麥和小麥的區別﹔至於燕麥,就更弄不明白了。

不巧的是,那天任長忠正好在外地,臨時趕不回來。電話約好,盡快到長春見面。這次先去農科院展覽廳裡看看,增加些感性認識。

一進展覽廳,就看到各種雜糧的種子及深加工的產品像工藝品一樣陳列著。最顯眼的當然是25個燕麥新品種扎成的標本,麥穗連著杆,插在透明的玻璃瓶裡,已脫粒的燕麥籽實裝在各自品種標本旁邊的容器裡。

陪同的同志介紹說,這些燕麥品種,被命名為“白城燕麥”,從白燕1號到白燕25號,在任院長眼裡,如同自家“孩子”一樣金貴呢。

主人拿著燕麥穗指給我們看:燕麥的須根比較發達,稈直立,外表光滑,高度大約120厘米,葉鞘鬆弛,葉片扁平,微粗糙,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小穗含小花,小穗軸近於無毛或疏生短毛,不易脫落。

隔行如隔山。在我一個外行眼裡,這些燕麥看上去其實都差不多。聽說國內一些地方把裸燕麥叫作莜麥,我倒想起來了,北京就有好些西北風味的餐館,都帶有“莜麥”二字。

燕麥作為谷物中的全價營養食品,能同時滿足人們對膳食的營養與保健兩方面的需求。

燕麥中的蛋白質含量是稻米的2至3倍,富含可溶性纖維素、多種維生素以及氨基酸,具有降低血糖、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與小麥、玉米、谷子相比,燕麥的脂肪酸含量是最高的,硒的含量居所有谷物之首。

這些信息,很多都是第一次聽說,我饒有興趣。

好在沒過幾天,任長忠來長春,我們終於見上面了。個頭不高、臉色黝黑,乍看上去,很難把他與國家級首席科學家對上號。任長忠自嘲說,自己的膚色,就是標准的“燕麥色”。

我們是同齡人,同一年上大學、同一年畢業,剛一見面,就有一種天然的親近。一說到燕麥,任長忠的話匣子打開了就幾乎剎不住車,旁人要插話都很難。本來約好聊一上午,結果意猶未盡,中午在食堂吃完簡單工作餐后,又接著聊了一下午。

任長忠說,燕麥分皮燕麥和裸燕麥兩種。國外的栽培種植以皮燕麥為主,主要用作飼草,少量食用。而我國作為裸燕麥起源中心,主要種植裸燕麥,多數食用,少量飼用。

燕麥在中國歷史典籍中,早有記載。《爾雅·釋草》中稱為“蘥”,《唐本草》中謂之“雀麥”,《本草綱目》說燕麥多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

很多年前,曾有朋友送我一罐燕麥片,說是營養極好,每天早餐用開水沖一下即可食用。不過,吃完后,好像也沒留下什麼特別印象。

任長忠告訴我,以前中國人吃的燕麥食品,大多從國外進口,價格不便宜。過去燕麥加工出來的食品,口感問題一直沒怎麼解決好,很難一下子就吸引人。但其高營養價值是公認的,一些發達國家很早就把燕麥食品作為軍糧,作為保健食品,保障供應。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育成推廣燕麥品種119個。其中,任長忠用25年培育出25個燕麥新品種,帶領國家團隊培育出新品種57個,推動全國燕麥產區的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

起初推廣燕麥時,農民並不接受。比如在西藏,當地習慣種青稞,青稞地裡長出的野燕麥,當地人叫它“白帽子”,好比“噩夢”,是最難除的雜草。聽說任長忠來種燕麥,嚇得直擺手,說是“引狼入室”。后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決定先試種再推廣,秋收時當地人看到了燕麥的好處、嘗到了甜頭。農牧民用4斤青稞換一斤燕麥做種子,一畝地比青稞多產400斤草料,燕麥在西藏一下子成了搶手貨。當地人用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實物與實物交換,促進了西藏燕麥的迅速推廣。如今五十多萬畝燕麥扎根在海拔3500∼4500米的西藏高原上,受到藏族同胞的歡迎,成為西藏農牧業發展的新名片。

任長忠很自豪: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河北、山西、黑龍江等10多個省、自治區現在都推廣得很好,帶動了我國燕麥品種的更新換代和生產發展,目前全國燕麥種植面積已達到1200多萬畝。

任長忠的家鄉白城,位於吉林省西部,鬆嫩平原鹽鹼地的核心區,這裡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集中分布區之一。鹽鹼地被風一吹,白花花一片,很多農作物都種不活。他說,從小就有一個夢想,想在鹽鹼地上種更多作物,讓鹽鹼地也能有好的收成。

燕麥作為貧瘠土地上的先鋒作物,根系最長達2米,耐旱耐寒,不與主要糧食作物如玉米、小麥、稻米爭奪好地,在低肥力土壤上,比其他糧食作物效益還高。

嚴酷的條件,更能塑造優秀的品種。任長忠在白城貧瘠的土壤中通過不斷選育,將燕麥的抗逆性進一步提升。耐鹽鹼能力強的白燕2號、白燕7號和白燕20號,就是任長忠在鹽鹼地上通過篩選發現的。

更讓人稱奇且充滿期待的是,種植燕麥可以有效促進鹽鹼地改良。

“把‘狗肉地’變成‘肥肉地’,讓鹽鹼地回歸黑土地。”農業科研人員的天然使命感,讓任長忠有了更大膽的構想。從2007年開始,白城市農科院嘗試種植燕麥進行鹽鹼地生物修復改良,在一塊500畝左右的中度鹽鹼地上進行試驗,連續多年種植燕麥,土壤中的全鹽量和pH值竟然逐年降低,到現在這塊地已經變成良田,與黑土地無異了。

鹽鹼地改良方法很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但最理想的是生物修復改良,比其他修復替代方案更便宜,更可持續,更能見到效益。

任長忠還在不斷嘗試新的改良方法。通過燕麥和油菜復種輪作改良鹽鹼地,不僅可以縮短鹽鹼地改良的年限,油菜花還具有觀賞價值。如今每年油菜花開時,大量游客來拍照打卡,改良鹽鹼地之余,還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新的經濟收益。

與大作物相比,燕麥畢竟小眾,過去並不怎麼受待見。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正是生物多樣性,才使地球充滿生機。

人們常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推而廣之就是,如果連小眾且弱勢的群體都能關注到,並得到足夠的尊重,這才是一個成熟社會的標志。

小眾,有時候也意味著新奇和前衛,在大千世界的多樣性中,不可或缺。在國內,相對小眾的燕麥,境遇現在已有很大改觀。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白城燕麥”正是地道的中國種子,在應對糧食安全挑戰中能發揮獨特作用。當糧食問題基本解決之后,現在轉而關心動物的“糧食”——飼草的時候,燕麥恰好又是高品質的飼草,同樣有相當大的施展空間。

萬物生長就是這樣,既靠命,也靠運。

“白城燕麥”在中國大地上的出色表現,讓很多國際燕麥專家都豎起大拇指。作為特色保健主流糧食品種和飼草品種,“白城燕麥”正走向中國的東西南北。

有一點,我很好奇:任長忠最初是如何注意到燕麥這個小眾作物品種的?

他的講述,令人稱奇。

任長忠剛上大學,就對麥類作物產生濃厚興趣,並有意識地以此為學術研究著力點。到白城市農科院工作不久,很快成為院裡麥類作物研究課題主持人。

“我發現,燕麥在國際上是很流行的藥食同源食品,燕麥秸稈還是優質飼草,適合在白城地區種植,於是我把研究方向鎖定在燕麥上。”任長忠說,“當時,有限的種質資源,讓燕麥研究遇到瓶頸,難以突破。中國的燕麥研究已經滑向低谷,比其他特色農作物品種研究更艱難。不過,選擇燕麥研究,也算是一種‘絕處逢生’。”

瓶頸,常常是發生質變的前奏,而偶然最容易造就傳奇。

轉機發生在1998年,真正的“絕處逢生”開始了。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任長忠看到當年人民日報上的一篇報道《“燕麥博士”和他的“孩子們”》,文章中說,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教授布羅斯博士畢生研究燕麥,他的一項研究是將中國燕麥和加拿大燕麥進行雜交,培育出一系列雜交后代,命名為“龍種燕麥”。這種燕麥不僅無殼,而且顆粒大而飽滿、光澤好、品質高、容易脫粒。更可喜的是,他希望把這些含有中國血緣的種子送回中國,願意不取報酬地到氣候條件與加拿大相似的中國北部和中西部最不發達地區去,用白求恩精神幫助那裡的人民脫貧。

欣喜若狂的任長忠,如獲至寶。加拿大渥太華地區位於西半球的北緯45度,中國白城市位於東半球的北緯45度,農作物同緯度引種、種植,成功概率較大。任長忠覺得喜從天降,想盡一切辦法與布羅斯聯系上,“我要請他來中國,來我們白城”。

惺惺相惜。有情懷的科學家之間,心靈往往更容易相通。

布羅斯被任長忠的真誠打動了,1999年9月應邀來到白城。聊起燕麥,兩人一見如故。第二年,布羅斯邀請任長忠去加拿大學習一年,但由於任長忠分管院裡科研工作分不開身,隻到加拿大學習了一個月。布羅斯說:“這些是含有中國和加拿大血源的雜交后代材料,你可以多拿一些,但需要精挑細選,需要在放大鏡下一粒一粒的挑選明顯具有中國裸燕麥優良性狀的后代材料。”任長忠認認真真地挑選了一個多月,帶“龍種燕麥”回家了。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更是果實、責任與夢想。與布羅斯的成功牽手讓中國燕麥研究坐上了通往世界先進水平的直通車。

經過任長忠牽頭組建的團隊近10年努力,在全國范圍內現在已選育出57個燕麥品種,其中主要在白城選育出的有25個。每個品種都有著“獨門絕技”,有耐旱型的、耐鹽鹼型的、水澆型的、兼用型的﹔有的適用食品加工、有的適用植被恢復、有的在東北地區一年“兩季雙熟”……這一系列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使燕麥單產提高了50%,帶動了我國燕麥主產區的17個省、市、區燕麥品種的更新換代。

今年7月的一天,任長忠突然打來電話,電話那頭透著興奮:“告訴您一個好消息,7月18日晚,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基於參考基因組揭示六倍體燕麥的起源和進化》。我們首次破譯了六倍體栽培裸燕麥的基因組,並研究了六倍體燕麥的起源與亞基因組進化,破譯裸燕麥基因密碼,把起源於我國的六倍體裸燕麥基因組測序工作,在全世界率先完成……”

任長忠很自信:目前,在裸燕麥育種等部分領域,我們已經是國際領跑者。

燕麥科研在向前推進,燕麥產業也在同步發展。

隨著大眾越來越看重食品健康、均衡飲食,燕麥及其相關產品已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餐桌上。燕麥深加工后產生的其他系列產品,還可用於保健食品、造紙、飼料、醫藥衛生、化妝品等生產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任長忠始終記得老師布羅斯的叮囑,做燕麥研究,一定要和企業、企業家打交道。很多年以后,任長忠才明白老師的一片苦心:沒有產業支撐,科研難以為繼。

可是,“白城燕麥”在吉林,包括在白城當地,開花結果似乎並不多,頗有“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味道,雖然世間許多公認的好東西,起初常常會遭遇這樣的尷尬。

提起這些,任長忠顯得有些無奈。他說,“燕麥栽培、加工等領域,正是下一步要著力的方向,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這幾年,凡是家鄉白城的企業和企業家要使用我的燕麥科研成果,我都全部免費服務”。那天,他還專門帶我們看了幾家用燕麥做化妝品、食品的企業。

在燕麥產業化研究上,任長忠早已胸有成竹。他希望實現“大、高、低”三個發展方向:“大”是指大眾化的食品加工,讓老百姓吃得著燕麥、吃得起燕麥﹔“高”是指高附加值,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可以利用燕麥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等成分,去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滿足多元化需求﹔“低”是指低血糖生成指數產品的開發,燕麥屬於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進行“藥食同源”精細加工,助益大眾健康。

一個農村的孩子上完大學,又堅定地回到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工作,在貧瘠的土壤上扎根。好比一粒種子,回歸到土壤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是真正的自然生長,順應了自然規律,也符合社會規律。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50位首席科學家中,一直在地市級基層科研院所工作的,有幾人?” 我問任長忠。

他很羞澀地回答:“就我一個。”

任長忠頭上,現在加了不少光環:國際燕麥委員會委員、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但常年在田間地頭奔走,始終是他不變的追求。

“人如燕麥、燕麥如人,你現在不光膚色是‘燕麥色’,連身上的那股氣質和精氣神,也跟燕麥很像啊!”

任長忠聽后,笑了。

“燕麥耐干旱、耐瘠薄、耐鹽鹼、抗風沙,生命力旺盛,這種逆境中不屈向上的精神,確實給了我啟發、信念和動力。”任長忠說,“我這一輩子也就圍繞燕麥執著地做了這麼一件事,而且還會無怨無悔、始終不渝地做下去。老子《道德經》中有句話,叫‘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我一直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是啊!勝人,已屬不易﹔而自勝,方是真正的強者,才更加了不起。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