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視頻】e起點贊長春這十年|區縣領導訪談·德惠市

2022年10月11日10:01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中共德惠市委書記 申洪業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吉林考察調研,並在很多重要會議上多次提到東北及吉林的振興發展,德惠市是如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引領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德惠市始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不折不扣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強化思想引領。精心組織各類學習宣傳貫徹活動,引導全市上下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自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各項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向前發展。

——堅持統籌推進。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聚焦“一城三區”總體定位,深入實施政治引領、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改革開放、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民生改善、安全穩定、黨的建設“十大工程”,全力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注重高效落實。嚴格按照省委和長春市委部署要求,及時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指示、提出的工作要求進行細化分解,精心制定“總施工圖”,並以“清單化、圖表化、手冊化、模板化、機制化”方式組織推進,確保各項任務高質高效落實。

二、十年來,德惠市發展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德惠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攬,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認真落實“六保”任務,推動全市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先后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國肉雞之鄉”“中國肉牛之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等稱號。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7.5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846元、18555元,每萬人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400輛,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435.4億元。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發展到6.7萬戶,居全省縣(市)前列,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5%。

——城鄉面貌持續改善。東風路、西環城、惠新路全線貫通,外環閉合、街路成網、中軸線貫通的開放式路網格局初步成型。全市公路總裡程達到3906.3公裡,公路網密度達到116公裡/百平方公裡,農村公路通鄉率、通村率實現100%。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1平方公裡,綠化覆蓋率達到34.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9平方米。城鎮常住人口達到3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

——生態質量不斷優化。持續深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市區空氣優良率達到83%以上。城區污水收集率和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100%,“三廠、三站、十六池”建成使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4.6%,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主要指標達標率100%。十年間,累計植樹造林8153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5%。農村垃圾“收、轉、運、處”體系全面建立,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民生福祉穩步提升。3572戶7555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城鄉低保標准分別達到每人每年7200元、498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建成“溫馨村小”61所,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民營醫院發展到17家,建立醫聯體304個,獲評國家中醫藥先進縣和省級衛生城市。核酸檢測基地、方艙醫院建成使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不斷增強。

三、十年來,為推動地域經濟發展,德惠市都採取了哪些創新舉措?

十年來,德惠市全面對接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強化項目建設、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強化產業支撐。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立市之基”,堅定不移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推動縣域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十年間,全市糧食總產連續保持在40億斤階段性水平,園藝特產業種植面積突破25萬畝。肉雞、生豬、肉牛三條龍型畜禽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初具規模,畜牧業產值達到78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總量突破60戶,產值超百億。住邦、新東方等大型商貿綜合體投產運營,香江、德翔等倉儲物流企業競相發展,三次產業比優化為32.3:16.0:51.7。

——突出項目帶動。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強市之本”,緊緊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建立健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等項目支撐體系,推動一批上水平、增后勁、補短板的重大工程項目落地見效。十年間,累計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77個。嚴格落實重大項目包保推進工作機制,堅持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張清單、一抓到底,推動回頭客、才府、哈電、恆建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達產達效,進一步夯實了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注重創新發展。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持續深化產業科技創新應用,加快推動創新型企業集聚發展,全面激活發展動能。十年間,全市國家級“高新”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到12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發展到37戶。積極搶抓“雙碳”發展機遇,全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創新設立長春市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區,謀劃引進了長春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鎧源固廢綜合利用等重點項目先后落位,有效提升了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深化對外合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最強引擎”,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延鏈、補鏈、強鏈為主攻方向,精准開展務實招商活動。十年間,累計引進內資突破400億元。以德惠經濟開發區為主平台,調整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科學打造了“裝備制造、循環經濟、大健康”三大產業園,為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實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精心組織“服務企業”專項行動,全力打造優質高效營商環境。

四、新征程上,德惠市將如何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推動長春實現振興發展全面突破?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德惠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以長春市“六城聯動”為引領,深入實施“農業立市、工業強市、三產興市”戰略,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哈長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引領區、全國知名綠色食品產業示范區、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先導區,努力為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作出德惠貢獻。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立足長春“現代農業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深入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202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31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40億斤階段性水平。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以建設“東北火鍋食材供應基地”為著力點,依托德大、德翔、達利、佳龍等骨干企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優農產品加工業。“十四五”期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充分發揮長春循環經濟產業園集聚效應,依托漢華汽車零部件、長春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全力引進一批低碳循環和新能源產業項目,不斷壯大資源利用產業規模,加快打造百億級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和百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為長春“雙碳示范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十四五”期末,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佔二產產值的1/3以上。

——壯大裝備制造產業。主動對接長春“國際汽車城”建設,搶抓奧迪PPE項目建設契機,全面承接一汽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加快總投資4.5億元的漢華汽車零部件二期等項目建設進度,積極引進汽車配件加工制造、機械鑄件制造、汽車電子配件等相關企業。“十四五”時期,全力打造1個百億級汽車裝備制造產業新基地,進一步壯大裝備制造產業“底盤”。

——培育現代消費模式。以長春“新興消費城”建設為契機,依托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產業。鼓勵發展直播帶貨、網紅經濟、夜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深化與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合作力度,全力打造一批“農超對接”示范點、“農產品+互聯網”直銷示范基地。“十四五”期末,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3億元,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50%以上。

——打造新興旅游業態。借鑒長春“文化創意城”建設理念,堅持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雙輪驅動”,依托鬆花江黃魚圈遺址、朝陽鄉望雲寺、菜園子鎮大白水濕地等旅游資源,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潛力,大力培育休閑旅游產業。“十四五”時期,全市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5%以上。

——集聚創新發展動能。以長春“科技創新城”為引領,全力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不斷深化玉米、水稻、肉雞優質種源和食品加工、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的科技創新應用,加快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提升縣域整體創新實力。“十四五”期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12個、15個,創新型科技企業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以上。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