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點贊長春這十年
伊通河畔,共享長春版“清明上河圖”

伊通河畔,芳草長堤,水鳥翔集,魚游淺底,已成為各地攝影愛好者追逐的打卡勝地。城市的繁華、行人的悠閑、鳥類的安適,魚兒的嬉戲,構成彼此的風景,儼然一副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和諧的生態和人居環境,得益於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總體規劃,充分利用了自然、交通和水域的空間性。如今的伊通河,是集水生態、水文化、水哲學於一體的城市文化景觀,而這一切,還要從2016年那個起點說起。
水生態,河暢水清的母親河新生
在2016年,長春市啟動了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的伊通河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建委,由分管市級領導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定期召開會議集中破解資金、征拆、工程建設等難題。
在治理過程中,長春始終把重心放在解決水污染、提升水環境質量上,組織多家國內知名專業治水團隊參與設計,一河一策制訂整治方案﹔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方案專家組組長,對方案進行把關論証﹔全面推行治水工程質量保証金制度,嚴格組織考核驗收,實行按效付費﹔聘請東北市政院、中科院生態中心作為第三方技術咨詢和評估機構,對工程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投資見效、水質達標。
經過五年治理,水環境工程方面,累計完成吐口治理124個,新建污水干管120公裡。完成河流清淤疏浚347萬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16萬立方米,河流內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設了3處人工濕地,完成了南溪濕地等生態工程,河流生態得到有效改善。75個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伊通河水質明顯改善,2022年伊通河靠山大橋國考斷面,1到8月水質達到四類水標准,與2015年同期相比COD、氨氮、總磷指標分別改善75.6%、97.6%、83.3%。水安全工程方面,全面提升全流域防洪標准,伊通河主河道達到200年一遇標准、其他水系干流達到50年一遇標准。水生態工程方面,伊通河全流域新增景觀節點及健身場所100余處,新增綠地1350公頃;新增南溪濕地、富裕等17個公園。
水文化,勾勒城市風貌的景觀帶
對於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長春市民都有著自己的態度,最中肯的一條評價,莫過於長春人的默契:“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如今,伊通河治理成果陸續顯現,特別是伊通河中段“三區、五島、十園”,為兩岸不同區域帶來了人文景觀。隨著伊通河中段“五島十園”的陸續開放,11座橋梁完成改造提升,22座驛站陸續投入使用,33公裡綠道全線貫通,將工業、電影、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五島、十園”的景觀之中,在兩岸沿線布置83件雕塑藝術作品,讓雕塑走向百姓。
南溪濕地公園佔地310公頃,因生態得到恢復,吸引了東方白鸛、綠鷺、池鷺、紅嘴鷗等20余種鳥類游禽,已成為攝影家的天堂。在這裡,舉辦了以“東北民俗+濕地文化”為主題的冰雪活動,共吸引游客3萬余人。據不完全統計,南溪濕地公園節假日接待量每日可達約2萬人次。走進南溪濕地公園,入眼的盡是綠草、藍天、白雲、棧橋、蓮葉﹔“兒童樂園趣味活動區”的滑梯、吊環、繩橋、沙堡,南溪的“沙灘帳篷區”,12000平方米的草坪區,以及玉帶灘細軟的沙灘浴場,是消夏露營大片藝術的秀場,也是回歸自然,逃離城市的忙碌與焦慮的自由港。
坐落在現代詩公園的詩歌將來館,館內設置未來詩歌展示廳、詩歌書吧、多功能廳等功能區,預留百年詩歌作品手稿展示空間,讓詩歌的魅力在時間的作用下意味悠遠而綿長﹔青少年夏令營皮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選取伊通河為訓練場地,累計培訓1000人次。
水文化生態園以“水文化”為主題,集水文化生態主題、歷史文化遺跡保護、文創產業集群於一體,成為長春文化新地標。經過治理,伊通河沿線景觀已經成為記錄長春歷史、展現城市文脈的城市地標,並連接成線,成為呈現秀美風光的景觀帶。
往事如影區,囊括漁航文化公園、工業軌跡公園、治河紀念公園、影像民俗公園四大園區,以城市記憶和民俗文化為主題,帶人們回味這座城市發展的本源,體會河流文化的底蘊﹔月光如弦區,涵蓋月荷文化公園,鬆濤詩畫公園,以自然風光和仿古建筑為主題,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重新回歸清新自然的生活態度,感受恍若隔世般的古韻氛圍﹔樂活如歌區,包括歡樂節慶公園、體育休閑公園、農耕生態公園及濕地拓展公園,既是景觀風光帶,也是生活游樂場,帶來更多的交互式體驗,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伊通河中段綠道舉辦了全國徒步大賽長春站活動,共3千余名徒步愛好者參加,廣大市民已開始共享治理成果。
水哲學,城市人文與自然環境的有序對話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位前身是始建於1932年的長春市“第一淨水廠”,老長春人俗稱“南嶺水廠”,因此,它又被稱為“南嶺1932”。在南嶺淨水廠內,保留有十幾座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筑,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歷史韻味,一批日偽時期等具有數十年歷史的淨水設備也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運行、使用。整個區域堪稱一處寶貴的城市供水工業遺跡。2015年11月,長春市“第一淨水廠”遷址新建,這座已供水83年的淨水廠完成了歷史使命,留下了全國省會城市中難得一見的稀缺資源——35萬平米生態綠地,也留下了一處不可復制的淨水工業文化遺址。
2016年,這裡作為長春的城市更新、改造與再生代表性項目,按照“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綠化資源、最大程度尊重歷史文化遺跡、最大程度塑造城市生態活力”的設計原則,啟動了規劃設計、改造建設。在改造過程中,從保留歷史文化遺跡的角度出發,通過將城市工業歷史遺跡保護、城市生態綠地呈現、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進行融合,以“水文化”為主題,在尊重歷史、凸顯生態、植入產業、融入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及生態植被,通過騰籠換鳥、修舊如舊、適度增新、新舊並置等手法,將園區改造一新、亮點紛呈。
自2018年10月1日正式開園以來,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始終立足於文化藝術與城市更新相融合的稟賦,按照“文化藝術體驗傳播、博物館文教科普、城市樂活休閑、主題商業服務”四大業態進行產業布局。其中,“文化藝術體驗傳播區”為園區重點打造的核心板塊,主要包括:藝術家工作室、美術館及藝術設計機構、文化藝術展館、藝術收藏展示空間、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音樂廳、文化藝術展演及公共活動區等。通過主打“活動”牌、“文化”牌、“惠民”牌,先后舉辦了多場大型惠民活動及高規格展覽。如連續四年舉辦“冬日裡的陽光”——燈光主題文化惠民活動,“南嶺1932市民生活節”,吉林省暨長春市“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以及“精神圖示”雙年展、“英雄楊靖宇”百米長卷展、第五屆“時代之光”中國油畫展,承辦“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系列消夏活動。目前,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已成為長春城市文化輸出名片及文化藝術高地。
伊通河,作為長春的母親河,用甘甜的乳汁,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長春人﹔伊通河,曾是長春的地理符號,長春的歷史符號,長春的文化符號。經過多年綜合治理,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成為記錄長春歷史、展現城市文脈、呈現長春秀美風光的景觀帶和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