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本網策劃2022>>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用心用情鋪一條溫暖回家路

2022年09月05日16:28 |
小字號

在長春市的救助工作中,有這樣一個集體,他們默默穿梭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用熱心和愛心、細心和耐心照顧著每一位受助人員,他們就是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團隊。

自2019年以來,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已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8700余人次,醫療救助4400余人次,他們用奉獻與擔當傳遞著長春這座“最有人情味兒”城市的溫度,讓一個又一個受助人員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當好城市兜底的“守夜人”

“一個都不能落”是一茬又一茬長春“救助人”堅守的目標和工作傳統。多年來,無論是老黨員還是剛入職不久的“90后”,每個人都沖鋒在前,不分晝夜、不擇寒暑、不懼刮風下雨,始終堅持全天候巡查救助,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堅守,確保救助管理不落一人。

“太感謝你啦!給我送來了這張珍貴的火車票,你們是最可愛的春城人。”受助人員李宏偉緊緊握著救助管理科文旭的手哽咽致謝。

2021年年末的一個深夜,天氣異常寒冷,室外滴水成冰,文旭照舊堅持對街面進行巡查,在一處廢棄房屋內,發現了一名被同伴所騙的雲南人,他身無分文,陷入了流落街頭的困境。看到他的情況后,文旭第一時間把車上的棉衣給他穿上,並送上一杯熱水。在核實情況后,文旭用最快的速度為他買了一張回雲南的火車票。

這一幕,是“救助人”的工作常態。一直以來,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始終認真落實“一站式”辦公、24小時值班值宿等制度,設立24小時救助熱線,值班人員、巡邏人員、值班司機24小時待命,保証接到電話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無論寒冬盛夏,無論中秋除夕,身穿黃馬甲的“救助人”永遠在崗盡職。

為了實現不落一人,救助管理科不斷拓寬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渠道,聯合相關單位推送公益短信,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救助,做好受理電話求助工作和市長熱線轉辦件,按照“先救助、后甄別”“先救治、后救助”的要求,做到有一助一、應救盡救、分類救助。

做強尋親團聚的“中轉站”

“是我大伯,終於找到了!”2021年2月3日,在救助管理大廳,王寶軍緊緊擁抱著救助管理科工作人員泣不成聲。

2004年,王福外出務工,與同鄉走散,最終身無分文陷入乞討境地。2009年,王福被送入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時任救助管理科負責人的楊洋為王福辦理相關手續后,通過報紙和救助尋親網等多種方式發布尋人啟事,但均未找到老人親屬。為了給老人更好的照顧,楊洋和同事將老人送往托養機構進行長期托養,並為其辦理臨時戶口和尋親登記,推送至全國尋親網等平台。

2020年5月,救助管理科開展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全國救助系統和公安部門提供的戶籍系統對站內滯留的受助人員進行查詢,並及時通過指紋、體貌特征等線索查詢比對尋親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福的身份信息依托“高科技”終於有著落了,他也是吉林省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尋親成功的第一人。而這些圓滿結局的背后,是長春市救助管理科不斷探索創新尋親工作的結果。

為建強“中轉站”,長春市救助管理科充分利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體系,核對公安人口詢查系統、全國救助管理系統、DNA詢查系統、頭條尋親“四個數據庫”,有效搜索流浪乞討人員基本信息,進一步強化對比尋親、常態尋親、智慧尋親。截至目前,長春市救助管理站共幫助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102人次,實現了102個家庭的團圓。

打造困難群眾的“避風港”

送一聲溫情問候、端一杯熱茶、理一個干淨頭發、洗一個熱水澡、換一身干淨衣服、吃一碗熱飯菜……當受助人員走進服務大廳時,長春市救助服務站的“六個一”服務模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多年來,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不斷延伸服務,提升救助能力,全力爭取服務對象、社會和政府“三滿意”的同時,為困難群眾打造了一個真正的“避風港”,並通過建立“如家服務驛站”,對站舍功能重新規劃和劃定,並根據各區域功能對部分站舍設施進行維修改造,實現“家庭式、科技感、智能化”為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

同時,救助管理科通過創立“指尖救助陣地”,建立微信宣傳交流平台,健全社區和環衛工人發現機制,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街面救助,引導社區(村)、轄區單位等參與到救助服務中。

作為這座城市兜底救助的守護者、踐行者,長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全體工作人員用一直在路上的精神、真抓實干的勁頭、昂揚奮進的姿態,溫暖著陷入困境者的心田,關愛著無法回家者的人生,更擦亮了長春這座城市溫暖的名片。(吉林日報 記者 柳青)

(責編:關思聰、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