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磐石抗聯遺址考古發掘,意義何在?
日前,吉林省吉林市磐石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截至目前,累計發現各類相關抗聯遺址2600多處,並出土一批遺存、遺物。
出土文物展示
隨著成果公布,吉林省文物考古所紅石砬子抗聯遺跡考古隊領隊孟慶旭更加忙碌。孟慶旭帶領團隊既要對遺址進行更加深入研究,又要變為宣傳員向全社會講述紅石砬子的“紅色記憶”。
磐石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為啥火起來?在孟慶旭看來,源於遺址非同一般的價值。
“現有情況証明,該遺址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聯遺址。”孟慶旭介紹說,本次考古結果為東北抗聯密營研究提供了重要學術依據,為研究東北抗聯史提供了重要考古學材料。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位於磐石市區西20公裡處,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屬長白山余脈哈達嶺支脈,主峰最高海拔878米,具有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的地貌特征。
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館長李秋紅介紹說,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創建於1932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與成長的搖籃。1932年秋,中共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楊靖宇開辟了以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出土武器
“從現有發掘成果來看,在長期的對敵斗爭中,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軍民依托自然環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簡單而重要的軍事防御體系,利用簡陋的武器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談起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孟慶旭十分興奮。
紅石砬子山脈呈現出向東開口的簸箕形,由南北兩側山脈構成,中部為谷地。孟慶旭介紹說,谷地內部有一條東西向舊路,可翻越紅石砬子山脈西側較低矮山地,舊路西段已經荒廢,該條路曾經應該是紅石砬子谷地對外交通的重要道路。
地窨子遺跡
紅石砬子南側山脈較為高大寬廣,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內主要遺跡分布於南側山脈中。孟慶旭帶領的團隊結合地貌特征,將調查結果分成較大的11個區域。他們研究發現,山南各個區域可沿山脊相互連通,亦可穿越山脊溝通山北各個區域,山北各個區域則沿谷地內舊路相互連通,在山脊上以及谷地內舊路兩側,均發現有警戒性的崗哨和房址等相關遺存。
孟慶旭帶領的團隊發現,在進入谷地的東側山口,南側山脈東端分布大量遺跡,初步判斷應該有抗聯武裝駐扎,起到防御谷口作用﹔北側山脈東端發現少量警戒性的崗哨遺存,初步判斷會起到預警作用。
綜合以上整體情況,孟慶旭帶領的團隊初步分析認為,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以紅石砬子山脈南山諸溝谷為主體,構建起了核心的根據地,通過山間和谷地內的道路溝通各個區域和域外,並在谷口及道路兩側設置警戒、防御等設施用於保障根據地主體的安全。
“這些遺跡顯示,抗聯隊伍充分利用山谷地形,形成動態軍事作戰系統,構成居戰一體的根據地密營,表現出抗聯初期抗日力量蓬勃發展的良好面貌。”孟慶旭介紹說,行走在紅石砬子山區,腳下不經意踩到的一塊石頭,下面留存的就有可能是抗聯遺跡。
房址遺跡
“紅色遺跡承載著紅色記憶。”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孟慶旭對抗聯遺跡保護利用的緊迫感更強了,“不能讓東北抗聯的遺跡被消磨和遺忘,沒有了這些紅色遺跡,一代代人的紅色記憶也將消退”。
8月20日至21日,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一行對磐石縣紅石砬子東北抗聯遺址進行現場調研,充分肯定了紅石砬子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出考古發現真實再現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生動呈現偉大抗聯精神,是全國革命文物工作的積極探索。
日前,吉林省已全面啟動考古抗聯——磐石紅色文化探源工程,以及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航拍測繪工作,正加快推進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東北抗聯遺址公園建設。
文字:祝大偉 鄭智文
圖片、視頻素材:磐石市融媒體中心
視頻剪輯:張添 石天蛟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孟海鷹 祝大偉
統籌:朱思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